小的时候,仰望着天空,问自己:“我来世界上到底是来干什么的呀?”
年轻的时候,看到什么都觉得不堪,可又装着一副“老好人”的样子,企图讨好全世界。
到了中年的时候,才猛然发现,这个世界,你再讨好,它还是那个样子,只有讨好自己,才可以真正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为什么我们习惯性讨好呢?
因为当我们是婴儿的时候,如果我们不对这个世界委曲求全,可能我们就无法活着,我们需要通过天使的那一面,让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足够的生命养分。
每个孩子都会哭闹,但是,大多数时候,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是父母的生活养分,他们会把孩子们叫做“甜蜜的负担”
孩子们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有时候会和父母相左,即便父母极度的生气,怒骂或者怒打孩子,孩子们依然认为“父母就是他们的世界,他们再像恶魔一样的存在,依然还是自己的父母”
我们讨好父母、讨好师长、讨好这个社会,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格格不入。
直到,我们成年了,可以养活自己了,我们认为,可以逃离这种讨好的模式,去过自己的生活了。却痛苦的发现,我们已然成为“温水里的青蛙”,已经不懂得如何逃离了。
我们心底里把对自己的怨恨全部都指向了父母和社会,我们认为,是他们把自己变成如此无能的人,却忘了,自己可以把自己拯救出来,只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法而已。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不断的和自我交战,所有对外的愤怒和讨好,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一种伤害,直到,我们渐渐的发现:“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我们看出去的世界,都带着自己主观的投射和判断,我们才发现,真正需要接纳的其实就是自己。
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偏见;自己做了选择,却从来都不对它负责任;自己像个巨婴一样行走在世界,却嚷嚷着让全世界向看待一个成年人一样看待自己。
哲学家叔本华悲观的看待生命的意义,他觉得,人生就是被欲望控制着,当欲望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人类积极贪婪的进取着,一旦欲望被满足之后,人类就开始显得无聊,重新再找寻新的欲望和刺激,直到死亡。
大多数哲学家都有着悲剧的底蕴,却又给予人们生活下去的动力,比如尼采、柏拉图,即便他们的人生极端不如意,他们却给了人们一个生存的意义。苏格拉底让人们毕生要努力的“认识你自己”,尼采也鼓励“最美好的都属于我辈和我自己”
用悲观主义的底蕴,活出乐观主义的意义,才是真正行走在人世间的勇士。
如今,褪去幼稚的非黑即白的人生观,带着一颗讨好自己的心,行走在人世间,反而会觉得坦荡而又宽敞,人生路也会越走越踏实。对于我而言,在有生之年,传递正能量,让自己的家庭活得更加丰富而又意义,我想,这就是我生命的意义吧。
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