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音乐的经历应该只能够代表一小部分人。本人音乐素养极少,唱歌仅限于自娱自乐、五音欠准,听歌仅仅是想提供一种符合现在的状态和心情的声音背景,达到一种心灵的共鸣。
最开始使用的是百度搜歌,知道哪一首歌比较火,然后下载下来放到MP3里听。然后在PC端使用QQ音乐、酷狗和酷我音乐,有一段时间特别钟情于豆瓣FM。到了移动端,首先使用的是天天动听,然后是多米、虾米,最近又喜欢上了网易云音乐。下面就针对使用环境为window7和安卓的网易云音乐谈谈粗浅的认识。
产品定位:“专注于发现与分享的音乐产品,依托专业音乐人、DJ、好友推荐及社交功能,定制自己的音乐世界,建立属于个人的圈子,为用户打造全新的音乐生活”
目标用户:普通的音乐消费者,主要是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的中高端用户。
中国大多数人的音乐专业修养并不高,但是听歌的需求非常强烈,仅仅把一个音乐应用当做是一个免费的音乐收听和下载工具。
满足需求:
基本1:听想想听的歌,新歌,热歌,个性化、场景化推荐,及相关的控制、分享功能
基本2:免费下载歌曲,必须要是免费,而且质量要尽可能高
基本3:个性化设置:账号设置、皮肤、音效音质设置
特点1:从音乐社交中获得的情感感受,自己创建的歌单被收藏、收听、喜欢所带来的成就感
特点2:以音乐为中心的兴趣社交,发现喜好相同的好友或者圈子
产品功能:主要围绕歌单和社交展开
1、发现音乐:音乐的展现形式:主打歌单,但也包含了尽可能多的其他形式,如歌手、专辑这样的一般性功能,还有MV(类音悦台)、DJ(类移动FM应用)等这样的小众功能。歌单大部分是UGC内容。完善的曲库加上众多的音乐形式,可以给用户诸多的选择。对音乐依据歌单的形式进行分类管理,再加上通用的流派、心情、排行榜等方式,给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
2、分享音乐:基于歌单的音乐社交,以歌单为音乐形式,代替传统的播放列表
用户可以用微博等社交账号登陆,并且支持关注网易云音乐中的微博好友。更重要的是用户可以分享歌单,并且在单曲、专辑、歌单、MV后面进行评论。在移动端,还支持查看附近的人在听什么歌。
个人认为,这是在以一种运营一个兴趣社区的思路在做一个音乐应用,像是做了SNS网站的其中一个音乐的Feed功能,想要通过基于兴趣的社交关系链来留住用户。但是,大家对于一个音乐应用的期望仅仅是一个音乐应用,用户场景是办公室、公交车、跑步、家里,大多是需要注意力集中或者需要音乐背景的时候,社交的需求并不能从听音乐的需求中衍生出来。从目前来看,除了在主导航处明显注明了“朋友”这一功能之外,在单曲、歌手、歌单等页面的呈现方式上,都把主要内容呈现在最前面并且放在一页之中,只有向下翻页才能看到下面的评论等内容。所以,目前的策略仍然是在维持良好的使用体验,社交方面并没有做出很大的动作。
3、跨平台应用:网易云音乐提供了Winows PC、安卓、iPhone、iPad、WP,即将推出iMac版,并且支持导入豆瓣、虾米、酷我、酷狗、多米的歌单,降低了用户转移平台和应用的成本。
交互方面:
1、信息架构:
主导航置于左侧,个人信息、设置等辅助功能置于上侧,播放控制功能置于下方,中间是主要内容的展示区域。信息架构非常明确,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各功能按钮要么是有文字说明或者用拟物的图表表示,而且停留会有反馈提示,可发现性、可理解性较高。
而在内容方面,单曲、歌手、专辑都是可以从各自的页面链接到其他页面,突出的仍然是歌单与单曲之间的链接。
2、播放控制界面:在主界面能实现的功能都能在mini模式(除了循环模式)的界面上实现,也可以大部分(除了红心功能)在右键弹出的快捷功能里实现。能够在极小的空间之内实现众多的功能,可以尽可能地降低用户的操作困难程度,尽可能少地打扰用户正在进行的工作。
3、播放界面:这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地方。
复古拟物化设计的黑胶唱片缓缓的旋转,正如时间在美好的音乐声中缓缓地流逝。暂停播放时,唱针也应景地抬起。用户体验到的一连串的视觉体验和交互反应,动画、音乐和心境融为一体。
(横向)可以借鉴的竞争对手的功能点:
1、豆瓣音乐:删除(垃圾桶)功能,与红心相对的就是删除,通过用户的喜欢和收听记录来推荐歌曲,毕竟算法还是不能完全了解人的喜好,手动的删除功能可以给用户提供个性化地维护自己的数据库的功能。
(纵向)未来可能的发展和演进情况
1、线下演唱会票务:为歌手的演唱会进行线上的前期宣传(首页推荐歌单、单曲、专题),在线直播(自己开发功能或者与其他直播流应用合作)、明星周边产品(CD、新专辑)销售、演唱会视频付费播放。
关于产品运营方式的改进
1、可以借鉴易信的经验,在IM领域无法突破巨头的占领,从一些新鲜生活方向进行突破,如拼车O2O。既然想做社交,但是又不能打扰大家的线上听音乐的体验,何不利用移动端的网易云音乐APP往线下走。如在“朋友”的“身边”功能里开发群组功能,将易信和云音乐打通,一个提供内容,一个提供交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