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笙
最近看了东野圭吾的《虚无的十字架》和《信》,前者还用到了推理而最终揭露秘密但相比《嫌疑人X的献身》来说更多的叙述故事,不论是作案手法还是杀人凶手都减弱了。后者的《信》更是在一开始交代了杀人凶手和及其简单的杀人方法和动机。
甚至可以说《嫌疑人X的献身》才算得上悬疑小说,其中的逻辑的强大不得不让人惊叹。结果抱着看故事的心态看完另外两本后才发现不是一回事。
《虚无的十字架》主要是讲一个有过杀人罪行的人在狱中表现良好被放出来导致进宅偷窃杀害了八岁女孩后因为自己懒得上诉被判死刑而受害人的家属如法释怀女孩妈妈通过采访各种有“偷窃瘾”的人而作为自己对死刑和犯罪惩罚的看法而不小心得知一对情侣年轻时杀害自己的孩子的秘密后被杀害最后真相大白。
当我看完时,一直想的是“死罪究竟该不该存在?”就如文章里说的如果那个窃贼第一次杀人就判死刑那那个小女孩就不会死。一直以来“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就是道理也是标准,凶手剥夺了他人的性命怎能继续活着。文中说“凶手在判死刑后都不知悔改那死刑又有什么用呢?”
后来在《信》中找到答案。
《信》主要讲哥哥为了供弟弟上学而偷窃被发现后杀人被判15年,弟弟从此被贴上“杀人犯弟弟”的标签,只要一旦说出真相就要面临被驱赶、议论和指点导致不得不放弃梦想和爱情,即使后来有了家庭和可爱的女儿也会被贴上“伯伯杀人”的标签而被孤立。
哥哥从进监狱那一刻到收到弟弟最后一封信之前都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所有的道歉和所谓的忏悔都是为了满足自己。他的每一封给受害人家属的信都会一次又一次接开他人的伤疤,他给弟弟的信则会一次又一次把杀人和弟弟联系在一起。
尽管不是故意杀人可结果还是有人失去了生命,道歉信除了凶手的自我安慰带来的还是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如“虚无”里因为赎罪而挽救患重病的儿童这样失去的生命也回不来。
死刑对受害人家属是一种交代但无法让其释怀,而面对现在社会的种种有人因酒驾导致车祸害人性命,可一般只是追究刑事责任赔钱解决可对受害人家属造成的伤害是一辈子的。
或许死刑只是一种告诫人不要犯罪的手段,可惜罪犯还是那么多。
所以惩罚不仅一个人背负就如《信》中说因为觉得让你了解我们的这些痛苦,也是你应该接受的惩罚。如果你不知道这些事情,你的刑期是永远不会结束的。
学姐说“让杀人凶手自我惩罚根本是虚无的十字架,尽管是这种虚无的十字架也需要凶手背负着”而且不是一个人背负着或许这就是凶手应该接受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