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讲父母潜意识的愿望与情感隔离
一、曾氏语录
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学习。
任何竞争到最后都是人格层面的竞争。
二、情感隔离
1、孩子做题目做不出来,面临挑战,父母认为遇到强敌了,知道自己有多差,父母乘火打劫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知道能力不怎么样了,没有必要骄傲了。
2、孩子取得成就之后,骄傲使人退步,谦虚使人进步。可能会主动的放弃跟孩子一起享受快乐的机会,保持冷静,往孩子身上泼冷水。孩子可能会想到我的高兴的事情不会让父母高兴,潜意识的印象是我永远都不可能满足父母对我的要求,慢慢的就变成一个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的人。
成年之后远离父母,甚至自己有了孩子之后,还在拼命学习或者工作,永远都不能够满足,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满足过父母,一辈子处在无穷无尽的忙碌中,而且不知道自己在满足谁。破坏整个生命,白白的活了一辈子,永远不能够让别人满意,也永远不能够让自己满意。
因为在我跟你打交道中间,如果我情感隔离的话,你就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被满足,你就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可以被满足,我永远不告诉你我满足了,我永远都给你加更多的砝码,让你像围着磨盘转的驴子,一样的永无止境的工作,驴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满足主人。
有好多人没有感受,因为隔离的太厉害了,都到了潜意识水平,因为没有感觉到,所以没有办法表达。
3、学校老师的情感隔离。中国孩子暑假里必须要做的是寒暑假作业。老师情感隔离破坏孩子的寒暑假期。严重施虐色彩。
我们把应该享受生活的时间用在了学一点点养家糊口的技艺上,这个真的非常非常不划算。
4、如果体制不改,竞争模式不改,没有办法改变。体制是情感隔离。
在暑假里跟更多的人打交道,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最重要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的学习,学习别人是怎么样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学一学别人是怎么样对待情感,或者是事业,学一学别人的气魄,学一学别人的宽容大度。这是最重要的学习。
三、任何竞争到最后都是人格层面的竞争。
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格健康的人格,第一不太容易掌握最高级别的技能,第二即使我们掌握了最高级别的技能,如果后面没有健康的人格支撑的话,我们最后还是失败者。
竞争是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可以让我们极大的展现发挥人格的潜力,或者是展示我们的技艺。
1、人格健康的人最有能力使自己已经有的技艺发挥到极致的,但是如果人格有问题,很难学会很高级别的技艺,很难在如此大的压力下完美的展示自己的那些能力。
2、更重要的是如果人格有问题,没有办法享受我们的成就,这可能是最最重要的一点。
3、从纯粹的防御角度来说,使用情感隔离,总的来说,已经到了心理发育的比较高的阶段的。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了。但是一个人格更加健康的人,他会允许自己,接触到自己的很多的情感。接触自己的情感面会比较多。
4、人格发展到神经症水平,在有一些方面可以很好的和孩子是有情感交流,但是在另外一些方面跟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足。我们有任务是让一个人对自己的情感体验有全面的觉察,人的一生就是情感的一生,越能够多的接触到自己的很多很多的情感,有些情感甚至是矛盾的,比如说对孩子又爱又恨,爱的是孩子可爱,有血缘关系。
恨在于孩子的长大意味着对我的抛弃,他不再认为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然后他可能会谈恋爱,然后认为另外一个人更加重要,他会远走高飞,他的成长就是我的敌人。健康的人能承受孩子的分离所导致的焦虑。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长相厮守,但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为了分离。父母对孩子的爱的品质越高,孩子的人格越健康。他就越能够远走高飞,而这个导致的是直接的父母被抛弃的结果。
父母理解为对孩子更好的发展,父母处在人格的健康发展,对孩子成长的接纳,更有能力承受孩子抛弃父母的焦虑,是更加强大的状态。
父母为什么跟孩子谈学习的时候要如此的情感隔离,因为这会破坏孩子的学习。父母意识层面越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或者是在学习上投注的关注力越多,表情越严肃,内心里面越把这个事情当一回事,就表示有可能他想破坏孩子的学习,让孩子不要学习好,所谓的事与愿违。
父母亲非常非常注重孩子的学习,但是孩子的学习一塌糊涂。因为在父母的潜意识里传递过去的信息就是你不要把这个学好了,而我之所以过度的强调学习,本身就是要掩饰,我希望你学习不好,因为你学习成绩好了,就会抛弃我。
精神分析专门研究为什么事与愿违。
有很多小时候压制了很多自己的玩的乐趣的人,憋着劲学习,他的确是学的很好,但是他们跟学习的关系不好,他们内心里仇恨学习。在以后他们跟孩子的关系中间,他们仇恨孩子学习的这一部分就会投射给孩子,所以孩子就用自己的一生展示了父母对学习的仇恨。我们看到的现象就是父母亲学习很好,也很有成就,但是孩子越来越堕落,越来越无奈。
因为父母亲跟学习关系从来就不好,所以在孩子身上展现了跟学习的真正的关系不好,就是学习成绩非常差。
四、观察或者思考某一个问题的时候,一般来说都是从来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这个事情是什么?就是对这个事情进行描述,这是一个平面的。
比如关于情感隔离的表现,这个东西是什么。
第二,回答为什么的问题,这个是立体的。讲这样一个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父母跟孩子的情感隔离的原因。
要通过情感隔离来强调学习。或者是要通过强调学习来情感隔离的原因是如果我情感不隔离,就可能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有很多的情感支持,这样孩子可能会学习成绩很好,以后远走高飞,让父母体会到被抛弃。
父母亲因为自己的人格发展的不是太好,自我边界不清楚,可能在潜意识层面已经跟孩子有融合性的关系,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他们为了防御跟孩子的过度亲密而故意在自己和孩子中间摆上学习这样一个东西,我需要自己站在权威的地方,然后不跟孩子有平等的链接,主要是用来保护自己不要吞噬孩子或者是被孩子吞噬。
在孩子选择自己的职业上面,父母亲做了太多的主,帮助孩子决定以后学什么和从事什么工作。高度的情感隔离,因为他根本就不愿意知道孩子在学什么专业的时候会快乐,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会快乐,他们隔离了孩子的情感体验,然后只是想我觉得这个孩子以后学什么比较好,容易让孩子产生职业倦怠感。
因为这个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他们用对这个职业的仇恨来保持自己的人格的完整性,我如果从事一个别人给我的职业的话,我就不是我了,所以我要用产生倦怠的这种感觉,保持跟这个职业的距离。从关系这个角度来说,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保持跟爸爸妈妈的距离,因为不跟他们保持距离的话,我就会被吞噬,我就没有我了。
考了大学,还需要依赖父母为自己选择职业,本身就表示他选择的能力已经被削弱了。表示他在跟父母的关系中间,他的人格本身就被削弱了。
四、边缘性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这些疾病到了人格障碍层面的人,也会使用部分的神经症性防御,但是决定他们处在哪个发育阶段的防御机制都是肛欲期或者是前俄狄浦斯期的原始的防御机制。比如投射性认同。
强迫症使用的防御机制有投射和情感隔离,用那些仪式性行为,比较僵硬的不可以变化的行为来隔离我的感受。
因为跟身边人的关系出了问题,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跟地板的关系,如果他跟人的关系有改善,有充分的感受的体验的话,他跟地板的关系就会松了,他的问题就解决了。
跟有格子的地板关系好,因为格子本身就表示没有情感,它是机械的重复。格子就是非常机械的方方正正的没有情感体验,如果我们在有情感体验的支配下画一个格子的话,他们不是规则的,因为我们的情感是有波动的。但是我们如果用尺子这样一个机械的东西画一个格子的话,就表示这些格子本身也没有情感,而跟这些格子关系好本身就是掩饰情感体验。
五、精神分析角度说,好多事情面上和潜意识是反的
如果我要跟一个人有巨大的情感体验的话,有时候反而是用冷漠的方式表达的。
父母亲跟孩子应该是有很多的情感体验的,但是他们害怕这种情感体验,所以他们需要用学习这样不带任何情感色彩的东西来隔离起来,所以是貌似无情却有情。或者是貌似无情,实际上是情太多。
孩子不可以理解这个,更需要父母理解这个。成人需要给孩子制造一个有情感的环境,而不是一个没有情感的环境。
六、精神分析是研究一个人的人格是怎么样从跟父母亲的关系中形成的,尤其是跟母亲的关系中间怎么样塑造自己的人格。
每一个将来做父母的人可以学一学精神分析。
父母是成长最重要的环节。孩子只知道父母为什么在跟我打交道的时候为这么冷漠。父母要学一学与人打交道的知识和育儿的知识。在学习上父母有比孩子更多的焦虑。应该是孩子有很多关于学习的焦虑,而父母应该是从容不迫,这样可以让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安静的后方,然后他们在前面冲锋陷阵。
让爸爸妈妈内心平静的办法,就是坐在那里装模作样的看书学习,然后他们爸爸妈妈就安静了。
孩子用了也许只三分之一的经历来对付数理化,三分之二的经历用在对付父母的情绪。
因为爸爸妈妈在潜意识里可能就有冲突的信息,意识层面是我希望你健康,希望你能够独立,希望你能所有的事情都能处理好。但是潜意识层面跟这个完全相反,你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处理好了,我就完全插不上手了,你如果学习成绩好了,我就没有什么可以说你了等等,这样意识和潜意识矛盾,孩子不知道爸爸妈妈是希望我有独立的人格还是希望我依赖他们。越是不健康的父母越害怕孩子成长。
如果孩子出现了学习方面的问题,人际交往的问题或者其他问题,父母需要警觉,可能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是一个必须看心理医生的指针。
人格是在非常短的非常早的时期形成的。这个人格构成他的命运以及在很大程度上和很长的时间里决定这个人的幸福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