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陷入一个怪圈。
刚进大学那一年,我一直觉得比自己大一届的师兄师姐并不友好,或者是那个时候的自己不够开朗聪明,或者是不够漂亮招人喜欢,或者是没什么出众的才华给人留下好印象,我一向是个很爱跟人请教的人,但是仅仅止于小型场合,所以我都私下里跟他们短信留言,表达出我自己的迷茫,比如大学四年该如何安排,比如选修课该怎么挑,遇上出去采访实习跟上课有冲突了怎么办,但是他们从来不会给我答案,好一些的会给一些礼貌性的鼓励,仅此而已。
于是那段时间我很受伤,一是觉得这个世界很不和善,周围回馈给我的能量都是那么不好的,那个时候的我自己在心里暗暗发誓,等我自己上了高年级了,我一定会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告诉分享给小师弟小师妹,这样可以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总之我就告诉自己,一定不要成为像我现在的高年级前辈那样「冷漠」的人。
可是接下来的日子,我发现我错了。
一是我开始意识到其实大学的时光里,低年级跟高年级除了课程上的差别以外,在思想进步跟价值观方面是没有多大差别的,也就是说,你不能因为别人比你高一个年级就觉得别人懂得的就比你多,很多时候他们自己的价值体系还没形成,又怎么能够教导你这样一个跟他差不多的小妹妹呢?
二是高年级的同学并不见得就能比你多一两年的提前成长,就会有很多可以分享的成果,比如有些人大学四年下来基本上感觉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而有些人从进入大学或者在大学以前就已经很有自己的规划了,比如说我隔壁班上一个温州的男孩,从小就受到父母经商意识的影响,当我们还在奔波于大学入学军训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办法找学校外面的资源,跟别人学习金融炒股证券的实操知识,等我们大学毕业忙着找工作的时候他已经到上海的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然后全世界满地出差了。
我用这个例子并不是表示说毕业后挣钱多就是一个混得好的标志,我想表达的就是,大学四年的时光里,很多时候是不能拿此时此刻你是低年级或者高年级去衡量的,而是应该拿一个人的格局跟视野来衡量的,这也是如今我想来最遗憾的事情。
我曾经请教过一个前辈,说大学里除了学业之外您最想给的建议是什么?他的回答是,你要跳出同类人的格局去看,比如身边很多人考研,你要想想这个事情对不对,比如很多人忙着做兼职打工,你要看看这件事有没有意义,比如同样是去图书馆看书,你挑的那一排书籍跟别人的会不会是太一样了?
他还告诉我,大学跟以前的教学的区别就在于,你千万不能同类于身边人,因为一旦同类了,那你将来也会跟他们一样走同样的一条路,这条路不至于糟糕,而且有时候还不错,但是这也就意味着这条路肯定不是最精彩的一条路,你要记着,合群很多时候是件危险的事情。
可惜听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已经是我毕业整整三年了,我已经回不去了,但是也是因为我慢慢悟出了这一点以后,我开始知道怎么把以前错过的东西运用在职场上。
我毕业进的第一家公司是个大集团,正规全面培训到位,我也跟很多应届毕业生一样开始从最基础的工作学起,但是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试用期还不到的时候,我就觉得这种状态不对,这是因为除了人力资源部门的人每天给我们讲解公司的相关事宜以外,剩下的就是你的带你的那一个导师了,他是带着工作任务教你基础的流程知识的,可是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人在工作上跟我有过探讨了。
于是我开始自己想办法,公司中午提供午饭,一份盒饭的量很大,女生们一般都会两个人拼餐,有一天一个老同事说跟自己拼餐的那个女孩调到北京去了,她落单了,于是我提出说要不我跟你一起吧。
于是每个中午我们就会固定的找吃饭的桌子,挑她喜欢吃的菜式,我偶尔会自己熬一个汤或者带一份水果到公司,这个女同事是深圳本地人,于是跟她拼餐的这段时间里,她告诉我了关于租房关于周末去吃喝玩乐的一切我想要的信息,正当我每天郁闷着要剪出十几集电视剧而头疼的时候,她三五下很熟练的就帮我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
转正的时候需要面试考核,每个部门会挑出一个老同事作为代表进行提问,有天中午吃饭的时候,这位老同事边吃着边问我,你明天想回答些什么呢?
我说什么意思?
她说明天我是你的主考官,你看看你想我问你什么问题呢?
我随便说了几个我自己很感兴趣也很擅长的话题,然后回答说如果你明天集中在这些问题点上提问那就最好了。
第二天转正面试,果然如我想象中的那些个问题,一切顺顺利利而过。
有了这第一次经验后,我开始觉得这条思路是对的了,在接下来的工作里,我申请转换部门,重新划分我的工作职责,然后尝试着自己负责每个月的电影电视剧包装主题,这些都是我自己争取来的,我当时心里的思路就是,既然没有人告诉我可以这么做,那也就意味着这么做也不一定有错,那我就试试好了,于是我发现这个逻辑让我的工作状态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也是到现在,我开始慢慢悟出一点东西。
一是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既然什么都不懂那就意味着一切错误都是值得原谅的,当然前提是你不能犯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比如随便把工作室的机器毁坏或者把文件库的资料乱搞一通什么的;
二是我发现只要你愿意诚心提问,别人都是愿意帮助你的,但是因为我比较慢热,没有其他的职场新人那样一进来就跟大家很熟络,但是事实证明我最后请教到的老同事都是很好的人儿,所以以至于当我申请换部门的时候,工作方面需要跟原来部门的同事打交道,基本上别人需要发邮件详细说明的事情,我打一个招呼也可以搞定了。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开始渐渐认识到一点,就是要在平淡的格局中打破常规做一点事情,这一点是我特别喜欢跟90后的孩子做同事的原因,要知道在我们这样一个比较正规的公司里,很多制度流程都是很系统化的,于是我们每一批新员工进来的时候接受的都是中规中矩的企业文化。
但是90后的同事就不一样了,他们更加大胆,更加有创意,也更加肆无忌惮一些,有时候我觉得这种肆无忌惮是很有用的,比如说公司的年会他们不想要很老土的酒会,于是要提出做综艺节目那样的厨艺跟才艺比拼。
还比如说每到公司需要加班或者节假日值班的时候,他们总是第一时间跳出来,让人力资源公布加班调休或者付加班工资的公告,要知道这些所谓的规则我们这些老人是绝对不好意思提出来的,可是90后的小孩儿就做得出来,而且理直气壮,这一刻我真心觉得,世界就应该是他们的,也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推陈出新,我的状态才能一直跟得上新鲜的节奏。
也是因为这样,在我第二份工作的时候,我身边都是90后的一群同事,跟他们在一起,我会吸收他们身上特立独行的那部分优势,同时也会保持我自身理性稳重把控全局的那部分优势,这样的结合程度也是最最适合我的。
也是因为这样,当我后来需要招一个助理的时候,我给人力同事提出的需求,就是能够跟我一样神经兮兮逗比无节操,当然也能够跟我一样高端大气上档次,当然这只是一个好玩的形容说法,但是我需要的人儿的确是这样的。
我用了快四年的时间,别人对我的认可就是,你是一个有意思的人,你是一个好玩的人。
要知道如果是当年刚入职场迷茫的我,肯定不知道未来的自己的职业状态是什么样的,我心里有过很多的挣扎,希望自己能够像杜拉拉那样高歌猛进,又希望像我的领导那样做一个八面玲珑的人,还希望能够像销售部门的老大那样成为一个什么都懂一点,什么都能聊一些故事出来的全能型人物,可是我发现这些年下来,我根本不可能成为他们,因为成为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有风险的,而这种风险是我所不愿意接受的。
比如说杜拉拉陷入了职场恋情,我的领导太过于精明让我觉得不够真实,销售部门的老大没日没夜都在研究客户的各种喜好跟家长里短,这些种种我不打算加入其中,所以后来终归又回到原来的那个状态,我就是这样接地气的职业人,一个很不专业的职业人,因为这样,我不能得到很多的人的喜欢,但是却有少一部分关系很好的死党同事。
最近我收到的留言跟私信越来越多了,太多太多的人问我这该怎么办那该怎么办,遇上这种很泛的提问,我是万万不敢回答的,因为我根本不知道提问的人过去有什么经历,如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断不敢轻易的就为别人建议,说你应该跟他分手,你应该马上跳槽,你应该回击你的那个可恶同事,你应该远离那个不靠谱的朋友……这一切的一切,我都不敢说。
如今的我开始明白一件事情,就是很多前辈之所以不愿意解答你的问题,一是可能你的提问方式不对,他们不了解你真正的需求;二是可能你如今遇上过的问题他也曾经遇上过,但是如今他度过了那个阶段之后又迎来了新一阶段的问题,他的精力已经集中在他当前的问题上了,他当然也不愿意为你解答如今你的迷茫。
第三就是你要明白一点,不是所有比你年纪大的人就值得去请教的,有些人混职场可能很多年还是最初的那个状态,而有些比你年轻的人也有很多优秀跟出彩的地方学习,遇上这种情况的时候只需要对那些一般的年长同事表示基本的尊重就可以了,剩下的精力记得全力集中能量在那些值得你向往的人身上,而这一点的判断绝对是跟年龄没有半点关系的。
这半年算是我成长跟进步很大的半年,我通过各种机缘遇上了很多大叔跟大姐,我发现我的价值观一点点被颠覆了,当我刚刚接受一个前辈告诉我的观点的时候,我又被另外一个前辈的观点给征服了,于是原来的那一层观点又被推翻了,这样的事情经历过好几回。
一开始我很痛苦,我发现每个人告诉我的事情不一样,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有天夜里我细细琢磨了一件事情,前辈跟前辈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呀!段位不同经历不同,格局自然也就不同,他们总是愿意跟我分享他们那个阶段的感悟,而我作为一个接受者,我接受着各家的言论,看似是一件很乱的事情,其实这才是最好的状态,因为我能从这些价值观不同的论断中找寻相同的地方。
比如说要早日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要早日找到自己喜欢跟擅长做的事情,要有勇气去接受一件新鲜事情,比如加入创业型公司的期待跟风险就是同在的,还有就是要找到自己与这个世界的连接点。
这个连接点不是你的一份工作,不是你的几个朋友,这个连接点是你呈现给别人的个人品牌意识,比如说我们说PPT达人会想起你身边的的谁,出去游玩的时候想起谁比较擅长推荐,需要写一篇演讲稿的时候可以找到某个人,还有主持一场宴会的时候第一时间跳出来的人选是谁……这些擅长某个领域的手艺人,就是他们自己个人标签的一部分,好比说在我的几个好友团里,但凡遇上迷茫之事需要有一个人站在高处处理一下格局的人儿的时候,这个人就会是我,我从来不会说一些无用的道理,我会说的就是我自己说服过我自己的字字句句,所以这些话他们都爱听。
也就是说,当你拥有了这个手艺式的连接能力的时候,你这一辈子就不会担心没有饭吃,你就不会担心自己活不下去,这个你擅长的手艺标签,就是你存活于这个世上很重要的力量来源。
我的闺蜜L小姐特别会拍照,即使她没有专业的设备但是手机出来的图片也很有感觉,我跟她说有一天你开一个如何拍出大片即视感的分享课程,也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参加的。
我的一个前同事是个喜欢唱歌跟写歌的姑娘,每次她都开玩笑叮嘱我们「你要对我好一点,说不定我哪一天会红起来的哦!」然后我们一堆人就笑说「你先把自己养饱再说吧!」可是每次看她在朋友圈上传她自创的歌曲,我都会认真的慢慢听下来,也会觉得清新舒服,我觉得要是哪一天她成为了一个独立唱作人,那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个世界上因为总有不擅长某一方面的人,希望通过真实的身边人的感染,来完善自己所期待的这一部分,更何况是在互联网这个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要比十年前进步了无数倍,所以每一个人你自己所擅长的部分有一天也会放光的。
然而落地到现实里,有些人可能追寻一辈子也不知道自己擅长的手艺是什么,或者即使有些人即使很有才华但是自己终究没发现,也没有一个引路人,而有些幸运的人儿却是很早就明白了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这一部分少数人是我最最羡慕跟向往的,但是我从来不去强迫自己一定要在什么年纪也一定要像他们那样发现自己的手艺,这件事情需要自己身的努力,更需要机遇。
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很忙,每个人都在全力以赴的活着,他们没有义务解答你的迷茫与不懂,他们更没有必要帮你规划你的人生里的每一个决定该怎么做,不是因为他们无情,而是每个人在解决自己的人生问题上已经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如果哪一天你遇上一个愿意跟你分享半点过来经验的人儿,那他一定是看到了你身上跟他相类似的部分,他愿意告诉你一些可以参考的答案,仅此而已。
如今我依然是个很迷茫各种问题纠结的人儿,我宁可每天思考多一点慢慢悟一些道理出来,这些道理有过来人的经验,更多的是我自己揉碎了重建的价值观,我不会跟别人抱怨我的迷茫,因为我发现那些跟我一样迷茫的人儿已经在行动的路上了,我再不赶路,就赶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