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苍春波
内容梗概——
翻阅《减法》,我不断想到教育的减法。作者说到如何做减法的时候,谈到运用减法的第三条原则——“提炼:把关注点放在人的身上”。这让我想到20年前,新教育实验里提出的“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如果我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我们就要删减学习内容,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过去,我们新教育实验倡导“十大行动”,其中之一是“推进每月一事”。有的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推进每月一事”?我说,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培养一生有用的12个好习惯。推进每月一事,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节律,每月开展一个主题活动,通过主题阅读、主题实践、成果展示与评价等方式,实施不同的主题内容,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遵守规则的习惯、做事情有计划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感恩的习惯等。根据心理学习惯养成的规律,新教育通过每月重点培养一个好习惯的方式,在整个中小学阶段螺旋式训练,以帮助学生养成一生受益的习惯。
推进每月一事,容不容易?关键在于教师是不是发自肺腑地把学生放在心头,就像《减法》讲到的通过减法把自行车改造成平衡车的那个发明者。这个发明者把自己对平衡车的贡献归结为他的“双重身份”:首先是父亲,其次是赛车手。“作为父亲,我想帮助儿子成功;作为赛车手,我想为他造一辆更好的自行车。”他一直在研究,两岁的孩子有没有足够的力量来驱动平衡,这是他发明平衡车最重要的动力。把关注点聚焦到人的身上,不仅意味着要关注人的需要,而且要注意能够激发人的满足感和喜悦心。
作为一个父亲、母亲、老师,我们在为孩子、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报学习班、买参考书、布置作业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满足感与喜悦心?有没有想过通过减法让他们获得喜悦、点燃快乐?扪心自问,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是从孩子的需要出发的,而是从自我出发的。
《减法》一书中专门有一节“减至激发出喜悦为止”,讲述了日本收纳专家近藤麻理惠的故事。近藤是《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一书的作者,她在书中有一句减法的名言:“要找到我们真正需要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把那些我们不需要的扔掉。”她强调,把东西留下和扔掉是两种互相补充的整理办法。那么,留下什么,扔掉什么呢?近藤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对物理空间进行整理,可以让你更接近自己的心理空间。”也就是说,她主张留下那些能够“点燃快乐”的东西,其他的东西统统可以扔掉。如果一个物品不能够让我们快乐,就没有保留的价值了。如果用这样的思维方式研究我们的教育应该留下些什么、丢掉些什么、增加些什么,其实也是不难解决的问题了。
过去,我在讲述“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时,总在提醒大家抓本质。如何穿越复杂的表象,抓住本质,去除细枝末节,删减细节信息,是教育者面对孩子的时候需要反复自省的。在《减法》这本书中,作者用自己参加力学考试的故事,讲述了这个道理,我看了心有戚戚焉。作为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力学涉及静止与运动中的物体。由于克洛茨的学科基础相对薄弱,他决定放弃死记硬背“几十个方程和切线的相关概念”,因为这些方程和概念只会在他的头脑中做加法。所以,他重点抓住“∑F=ma”(牛顿第二运动定律)这个基本公式,清理其他无关紧要的概念,最后顺利通过了力学考试。删减不需要的物品,留下快乐的记忆;删减不需要的细节,积累人生的智慧。这是面对复杂的世界,让我们能够拥有简单轻松的生活的重要方法。
心得体会——
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其实主要还是要做好“减法”。删减不需要的物品,留下快乐的记忆;删减不需要的细节,积累人生的智慧。能使人健康快乐的东西,才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