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的文章分析了人最终的追求也就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共同体感觉,简单说就是我在我接触到的每一个共同体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也就是有归属感,比如在家里、在学校、在公司、在社会等,反正任何地方都能有我的位置,那么我肯定就生活得不错也可以说是幸福,这也是人的最终追求,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这种共同体感觉呢?阿德勒给出了三种缺一不可的方法: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
我们多数人之所以自卑、不喜欢自己甚至讨厌自己,就是觉得自己差劲没有价值所以想逃避自己。但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所以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也就是我们必须接受不完美的这个“我”。
但我们需要自我接纳并不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而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就像我们考试只得了60分,对自己说运气不好没考好,真正应该得80分的,这就是自我肯定,与此相对,诚实地告诉自己这次就是因为哪些地方没复习到位,那些地方大意了所以才考了60分,下次得努力改进这些不足以达到8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
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已拥有的力量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而不用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注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就像我们如果出生在了贫困的家庭,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为什么就没投个好胎咋就没投在富贵人家,那么我们就永远不可能改变,因为投胎在哪不是我们自己能定的,永远改变不了,我们能改变的就是自己,比如我可以让自己好好学习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就能改变贫穷这一现状。所以我们重点是要用前面所讲的课题分离的方法,去分清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然后改变可以改变的。就像尼泊尔祈祷文里所说: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