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鲁定公问:“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说:“对语言不能有那么高的期望。有人说:‘做国君难,做臣子也不容易。’ 如果知道了做国君的艰难,臣子自然会努力劳作,这不近于一句话而使国家兴盛吗?” 定公又说:“一句话而丧失了国家,有这样的事吗?” 孔子回答说:“对语言的作用不能有那么高的期望。有人说:‘我做国君没有感到什么快乐,唯一使我高兴的是我说的话没有人敢违抗。’ 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这不是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敢违抗,这不就近于一句话就使国家丧亡吗?”
❤️
大家早上好️昨天是大年初三和情人节,都过得怎么样啊?
日更演讲,成就梦想。写作加演讲,七倍速成长。越付出,越富有!
我们还是来继续学习论语,按照惯例先来复习一下昨天学过的内容。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冉有退朝回来,孔子问: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看来孔子师徒,亲如一家,大概也住在一个大院子里,冉有每日退朝回来,要先给老师报到请安,再回到自己房间。今天回来晚了,老师就问。冉有说:今天有政务,要开会,所以回家晚了。
孔子纠正说:你那不是有国政,是有家事。如果是国政,我就会知道。我都不知道的事,就不是什么国政,是季氏的家事!
大家都知道孔子在当时那个社会的地位,因为他是一个著名的教育家,又曾经做过中都宰,做过大司寇,甚至摄相,就是兼任相国。周游列国十几年,是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的,无论是鲁国的国君,还是当时的当政者三桓,都把他当做宝贝,称为国老,有什么大事都会向他来咨询。
冉有有事不向孔子汇报,就说明这个事儿应该是和季氏在家商量的,不是什么好事儿,因此孔子就批评和敲打他。说明了孔子敏锐的洞察力,他能够根据蛛丝马迹就能发现问题。
有可能这句话的背景就是冉有和季氏商量着怎么提高赋税,增加季氏的财富,结果后来孔子很生气,就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就是我可以跟他划清界线,他不是我徒弟,你们可以去攻击他。
回顾一下昨天的内容之后,我们还是来学习新的一章,这一章是《子路篇》,也就是第13篇的第15章。
这是一段经典的对话,这段经典的对话里面引出了两个成语,一个是一言兴邦,一个是一言丧邦。
看下原文。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这是鲁定公当政的时候,他像孔子来请教:我听说一言可以兴邦,就是一句话就能让一个城邦或者一个小诸侯国兴盛起来,有这回事吗?
鲁定公能够像孔子来提这个问题,说明一个是他对孔子比较尊重,觉得孔老夫子有这个能力来解答他的疑惑;另外一个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想一想,如果说真的有,孔子能给出一个答案来,那他照着做,是不是就可以让自己的国家兴盛起来呢?
孔子的回答也是非常有意思的:言不可以若是。就是不能对一句话寄予这么大的期望,话不能这么说。又说: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接下来,孔子又说,从某种程度上也差不多可以这样说,其几也,就是差不多这个意思。
就是有人说,为君难,为臣不易。做臣子的都知道为君之难,兢兢业业,报效君王。对自己不敢有一点放肆,对工作不敢有一点放松,个个勤修职业,不遗余力,都能够听话。
君王一句话,就个个都励精图治,奋勇争先。
而君王又能够体会到臣子的不易,他正人先正己,先要求自己,那么这不就是一言可以兴邦了吗?
就是对双方都有要求,做臣子的知道做君王的不容易,能够尽忠。
做君王的也知道做臣子的不容易,能够体恤下属,那么都能够为对方着想,都很努力用功,这不就是一言可以兴邦吗?
听到孔子的回答以后,鲁定公又问了另外一个问题,说说:一言而丧邦,有诸?有人说一句话就可能使一个国家灭亡,有这回事吗?
孔子就回答说,还是话不能这么说。对一句话不要寄那么大的期望,但是从某种程度上也差不多可以这么说。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说出这句话来,那么’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自己当君王,做君主,没什么可快乐的,但有一点是真快乐,那就是自己的每一句话都没人敢违背。
这样来理解权利,这样来理解快乐那就危险啦。
这里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你说的都对,既利国又利民,那大家也都能够遵从,那这当然是好的啦!但是你能保证你说的都是对的吗?
如果不对,而底下的人又不敢违背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么不就是一言而丧邦乎吗?
有点抽象,给大家先讲几个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这句话是谁说的呢?
《韩非子》里有记载,说是: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就是晋平公和群臣饮酒作乐,师旷在旁边弹琴助兴。(师旷是个盲人,大家知道一下背景)。晋平公喝多了酒后吐真言,感叹人生:做君主也没有什么可快乐的,但有一点是真快乐,就是我说的每一句话都没有人敢违背。
师旷听了以后,操起琴就像晋平公撞过去,晋平公慌忙躲开琴,结果撞在了他身后的墙壁,撞坏了。晋平公就大惊,问太师:您撞谁呀?
晋平公被撞了,还对师旷这么尊重,是为什么呀?一个是因为师旷的德高望重,是一个既是弹琴技术比较好著名的音乐家,又因为他是盲人,看不见他,他以为师旷不是想撞他,师旷回答说:刚才听到一个小子在这里说混帐话,所以才撞他的。
晋平公赶紧说:那就是寡人我呀!师旷说:是你啊,那不对啊,这不是人君该说的话,就是你作为一个国君,不应该说这样的话。
左右的人也反应过来了,觉得师旷无礼,就想把他叉出去要施刑。晋平公说:放开太师,我要把太师说的话当成是对我的告诫。
这里面大家看到了吗?有这种思想,别人都不敢违背我,其实就是一言以丧邦。
因为你做了君主,身居高位,高处不胜寒,上面没有人来制约你,你说了一句话,哪怕甚至放个屁,别人都认为是香的。所谓:洪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音,仿佛乎麝兰之气。
如果醉心于自己的话,没有人敢违背,则会为谗言谄媚所蔽,祸患以伏,却没人告诉你,自古以来这就是亡国之祸呀!亡国之祸,丧国之祸都是这么埋下的。
天下大虑,在于下情不通,如果疏于戒备,讨厌忠言逆耳,享受阿谀奉承,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最终就会铸成大错。
说了晋平公的故事,我们再来讲一个项羽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项羽与刘邦同时起义,推翻残虐的秦朝统治,在刚开始的时候项羽兵多将广,占有主导地位,而刘邦相对来讲就是弱很多。
当时两个人曾经相约,谁先攻占咸阳,谁就为王!当时项羽认为自己肯定没有问题,完全可以先到先称王,结果事实大出所料,刘邦打下了咸阳。
按说应该是刘邦称王,但是他接受了臣子的建议,说你的实力不足,你称王是招祸啊!项羽非灭你不可,刘邦听从建议,把项羽迎到了咸阳,让项羽称王。
如果项羽能够定都咸阳,好好的去换一种思维来安定天下的话,那么项羽还不至于败!他怎么败的呢?他一把火把咸阳烧了,就把美女、财宝都弄到手以后,一把火把咸阳烧了。
他告诉底下的臣子说:富贵而不归乡,如锦衣夜行。
大家看到了没有,项羽这个人虽然说武力盖世,但是他的思维局限。发达了,他得这个天下,不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除暴安良,为了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他的目的是而这样显得自己有面子,以后还要跟老家人显摆显摆,就像你穿了好衣服,在夜里面走路没有人看见一样。
因为这句话,很多人都对项羽特别失望,觉得这个人难成大事,跟着他不会有好的前程,这句话是不是就是一言以丧邦呢?
一样的事再看看刘邦是怎么做的。
刘邦打下天下以后,他自己的意思是要定都在洛阳。娄敬去看他,问他定都洛阳,是不是想和周朝媲美啊?刘邦告诉说是呀!
娄敬说:洛阳是天下的中心,有德者在这里定都利于称王,无德则易被攻击。
周朝自后稷封邰,到文王、武王,中间经过了十几世积德累善,所以可在这里定都。现在你的天下是用武力打出来的,战后余在仓疮痍满目情形完全两样,怎么能与周朝相比呢?不如先定都关中。
张良也同意娄敬的这个提议,那刘邦听了以后立即收回了自己的意见,并且采纳刘敬的建议,赏赐给娄敬五百金黄金,封他的官,赐姓刘,就是国姓,这是一种巨大的荣耀哈。
对比大家看出来了吗?为什么刘邦可以有汉朝前汉,后汉400年,而项羽最后落得个兵败自刎的下场。
对于我们战友们来讲,一定要记住,不管你在什么位置,比如说我们是家长,是公司的领导,或者说是企业的老板,千万不要堵塞了自己的言路,不要觉得我在这个位置上我就说了算,谁也不能反对!
那样的话是招致你自己的企业灭亡,或者说在家庭出事的一个根基。千万千万要保持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否则别说是我们这些小民了,哪怕是伟大领袖这样做都承担不了后果。我想大家都知道,我就不再多说了。
这也到了这一章我们都讲到这里了。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来继续学习下一章第16章。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具体什么意思呢?明天早晨六点半,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