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作者介绍了习惯五知彼解己一一首先寻求去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
作者通过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剖析了人际交往中知彼解己这一原则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了高效能的成果。
在人际交往中沟通是至关重要的,而读、写、听、说是最基本的沟通方式。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频率较高的是读、写、说,可从来少用听。然而听懂别人说话,尤其是从对方的立场去聆听,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你想养成真正有效的人际沟通习惯,就不能单靠技巧。首先你要有能让他人信任和开怀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培养移情聆听的技巧,然后建立情感帐户来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事实上我们的聆听通常有层次之分。一是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儿童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一一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是指以理解为目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移情不是同情。后者是一种认同和判断形式,更适合用来表达感情和做出回应,却容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移情聆听的本质不是要你贊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它本身就是巨额的感情投资,它能够给人提供一种“心理空气”,极具治疗作用。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你的移情聆听等于是给对方“心理空气”,满足了对方这个基本需求后,你就可以着重于施加影响力和解决问题了。移情聆听是有风险的。只有当你做好了被对方影响的准备,才能深入到移情聆听的阶段,而这是需要足够的安全感的,因为这时候的你会变得很脆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很矛盾,因为在影响对方之前,你必须先被影响,即真正理解对方。
当我们在面对突发的灾害作心理援助时,我们使用频率较高就是移情聆听。我们面对受灾的灾民时,政府的救助必然是有限的,而灾民自救,互救才是常态。当我们对极少数情绪激烈者安抚好后,他们会影响一片。可怎样才能达到这个效果呢?这就是要使用好移情聆听的这一原则。来到我面前的一个个灾民,他们都是有思想、有抱怨、有的甚至放弃生命……什么人都有。当我来到他/她面前时,首先,我是一个陪伴者,陪伴他/她或坐或站,忘掉自我,聆听他/她的心声,听出对方的症结点在哪?完全理解对方的心理,陪伴在他/她的身边,让他/她尽情地发泄。不过,让他/她发泄是在不伤及别人的情况下执行的。当他/她吐到不想吐的时候,或者情绪稍有平静时,我复述他/她当时所说的话,稍作停顿,自己加以理解,利用同理心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并带有感情,帮助对方认清自己,从受灾的阴影中看清自己,让灾民免于第二次伤害。重获希望,参与自救与互助中。
在沟通过程中要做到双赢,首先要知彼解己。要真心诚意为对方着想,不存私心。而表达也很重要,这就需要理解。只有理解透了,才有准确合情合理地表达。又如何获得理解呢?
作者引用古希腊有一种很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
这里品德指的是你个人的可信度,是人们对你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可,是人们对你的信任,是你的情感帐户。
感情指的是你的移情能力,是感性的,说明你能通过交流迅速理解他人的情感。
理性是你的逻辑能力,即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
请注意这个顺序:品德,感情,理性。首先是你本身的品德,然后是你同他人的关系,最后是你表达自己的能力。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会产生新的见解。
当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做一对一的沟通时,我们在影响圈和关注圈之间,是有不同的发展过程及结局的。当你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影响圈内,就能真正地深入地了解对方。你会获得准确的信息,能迅速抓住事件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情感帐号,还能给对方提供有效合作所必需的心理空气。这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行为方式。认真聆听让你影响圈慢慢扩大,并越来越有能力在关注圈中发挥影响。
有一次在社区调解家庭母子矛盾时:警官介入三次没有成功,第四次我应邀陪同前往,当我聆听母亲的诉说时,我带着觉察在聆听,在警官指责当过兵且已结婚生子的儿子时,我透过观察儿子呆板们眼神,看到那儿子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的神情,我听着听着,在同行的四人中,唯有我一人站出来直接维护儿子的权利,我没有指责儿子,我更多地站在母亲的角度上去看待:母亲怎么了?当我面对母亲时,母亲有太多抱怨和指责,简直让我都难以想象。但是我对母亲很直白地说出了我的内心感受:这次母子矛盾症结在母亲身上,解决了母亲的问题,儿子自然恢复了正常。当时同行的三人惊诧于我的表达。当我剖析我的观点时,母亲终于流泪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并且发心修正自己的行为,重新回归母性。这次看似人多,其实我觉得还是一对一的沟通。这次有效地调解得益于我的聆听并且深入了解对方。
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见!成全了我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