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舒的小说《我的前半生》拍成了电视剧,在看剧还是看原著之间徘徊片刻后,我决定还是再次看看原著。
再次?对,这本小说我大学时就看过一次了。但是很抱歉,当时我是把它当成言情小说来看的,所以还没有看完就十分不喜欢。毕竟没有几个20岁的少女愿意把自己代入到一个30多岁的女人的现实生活中去,它一点都不能满足怀春少女浪漫的心。而且,当时年轻气盛的我,窃以为一定能比子君混得好。
说实话,这次看却是有很深的感触。此时,我已年过30,不客气地说人生已经过了一半了,最关键的是某种程度上我混得并没有比子君好。
虽说这书我第二次看完后感慨颇多,却并不代表故事讲得精彩。我依然不是很喜欢这本小说,理由却与第一次看时完全不同。
在这本书里,作者从始至终都在贯穿一个思想一个观念:所有女人最后都是要找个男人结婚生子来提升价值的。不如此,就算事业成功,经济独立,也是失败者,也是寂寞落魄者。
就像唐晶,我其实挺看好她过单身生活的,事业有成,经济独立,完全有能力自己给自己一个富足的生活。我以为她如果结婚,一定是遇到那个非常想嫁的人,非常渴望与之相伴一生的人。
但是,作者笔下的唐晶完全不是这样的。她结婚只是因为她已经30多岁了,是时候要结婚了。她选择嫁的男人,并不是她十分爱的男人,只是因为这个男人条件很好很适合当个丈夫。她选择过家庭主妇的生活,也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带着一种无奈的妥协。
这让我看着很难受很伤怀。我很喜欢前半生的唐晶,但我很不喜欢后半生的唐晶。
其实子君也是如此,她虽然走出了离婚的阴影,自力更生过着不错的生活,但她却从心底里感到不开心。她从始至终都不认可单身的自己是精彩的,甚至不停地可怜自己的形单影只。她需要结婚,需要男人来肯定她的价值,即使她可能要重新回到过去愚蠢的状态。
这也就是亦舒的局限吧。再看一眼亦舒的出生日期——1946年,我似乎又能理解她为什么有这个局限了。
可怕的是,现实里也有类似的故事。
上个星期与一个好朋友吃饭,她与我讲起她的一个女朋友的烦恼。姑且叫这个朋友的朋友小a吧。
小a30岁多一点,有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凭自己的能力在广州花都买了一套房子。(好牛逼!)她自称很喜欢且享受一个人的生活,但她妈妈可不这么想。做妈妈的都想自己的女儿越早嫁出去越好,所以小a的妈妈跟所有妈妈一样为小a安排了很多相亲活动。
终于,她相亲几年后,与一个男生确定了恋爱关系,每周维持见一次面的标准,竟然也走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
接着问题就来了,当初确定恋爱关系就不是因为喜欢对方,而是因为所有家长都觉得她不应该再挑了,30岁以上的女人也没有资格再挑肥拣瘦了,要她好好相处看看。然而,她相处了小半年并没有就喜欢上对方。而对方也不是因为喜欢她而跟她在一起的。为了能够顺利忘记前任女友,妈宝男在妈妈的建议下才勉强与小a相处相处。小半年过去了,也看不出男生有喜欢上女生的痕迹。最主要的是,在相处的过程中,两人的新三观(金钱观、性爱观、关系观)明显不同也暴露了出来。
于是,小a很痛苦,这婚到底是结还是不结?她心里应该是有点点倾向于不结的吧,毕竟两人相处时的问题就挂在那里提醒着;可是她又实在没有勇气退婚,更没有勇气面对退婚后妈妈的唠叨和亲朋好友的闲言碎语。或者说她也害怕退婚后再也遇不到条件相对不错的男生吧。
朋友跟我讲这段故事的时候,我就想起了唐晶。当然唐晶要比小a活得清醒,她选择嫁人前已经知道前面的路会遇到什么,而她又愿意妥协到底。而小a呢,她有小小的自我,却没有坚持自我的勇气。毕竟坚持自我有时候要有六亲不认的无情。
听说小a的婚期定在9月,眼看也要到了。可是还没有结婚就已经如此痛苦,结婚后要与对方面对面生活几十年到底要怎么熬?
如果说亦舒的局限只是写了一本我不是很喜欢的小说而已,无伤大雅。但是,小a和小a妈妈的局限却可能酝酿一场人生的悲剧,这多少让我感到嘘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