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那两个帽子别给我扔啊。”
“别要了,都旧了,再说还有好几顶呢。”
“不行,还能戴呢。”我家先生一边说,一边赶紧过来把那两个帽子从我要扔的东西里捡出来。
这是前两天发生在我家的一幕。
好吧好吧,那就先留下吧,山下英子也说了,断舍离要从扔自己的东西开始。
01 你会收拾家吗?
我们从小就学着擦桌子扫地、洗衣服叠被子,结婚成家又过上自己的小日子,更是要天天收拾,能不会吗?
但是,收拾家是一项日常而琐碎的工作,大概好多主妇都把它当作一项不得不履行的职责。带着好心情、享受的心情去做的人可能为数不多吧,虽然通过多年的历练,也会形成自己的一套习惯和做法,说不定还积攒了自己的一套窍门。
之所以这样猜测,是因为我就属于其中之一。虽然特别羡慕杂志上、电视里如同样板间一样整洁有序的居室,但是自己家却总感觉东西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实际上,在装修的时候我曾经动过很多脑筋,已经预留了尽可能多的收纳空间。无奈,每年都要购置数不清的杂七杂八的东西,凡是能放东西的地方几乎都放满了。面对动辄数万元一平米的房价,总不能因为东西放不下就频繁换房吧?话又说回来,再多的储物空间也经不住不停地往里塞呀。
如果说山下英子的《断舍离》这本书哪一点最让我动心,那就是作者说断舍离是一种“不收拾的收拾法”,她甚至认为那些用于收纳的工具可以扔掉。我希望自己最终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山下英子之所以发明这样一种方法,是因为她自己原本并不擅长整理和收纳,她并不像《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法》的作者近藤麻理惠那样从小就爱做家务。她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大学期间开始学习瑜伽,并通过瑜伽参透了放下心中执念的“断行、舍行、离行”,并以这种概念为基础,开创了人人都可以实践的新整理术“断、舍、离”,通过对日常家居环境的收拾整理,改变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断舍离就是通过收拾自己居住的空间,让自己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要采取的行动是: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其中,首先要做的是舍。
02 我的“断舍离”还处在初级阶段
自去年接触到"断舍离"之后,对其理念深感认同,并且也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在“舍”方面,我曾经大规模地扔过几次东西(虽然又被父母捡回来一些)。事实证明,那些被扔掉的东西的确该扔,因为我后来没有一次后悔过,没有那种“当初不扔就好了”的感觉。
而且,有时候我扔起东西来好像还很无情。去年十二月跑完广州马拉松之后,我就把脚上那双跑鞋扔在了酒店房间的垃圾桶,没有再带回来。而我的几个跑友对陪伴过自己的旧战靴却很爱惜,不但珍藏起来,还会标记上使用的时间、跑过的里程及丈量过的城市。我之所以要下狠心扔,是因为家里囤积的跑鞋太多了(短短两年时间,我买过十几双的各种品牌和型号的跑鞋,亚瑟士6双,耐克2双,新百伦2双,阿迪1双,布鲁克斯2双,hoka one one 1双),实在没有地方再储存退役的鞋了。
在“断”方面,我也开始注意了。例如,从去年开始,我只参加过几次线下马拉松比赛,再也没有报过各类线上的马拉松了,即使奖牌设计得再漂亮也不动心(而前年我却热衷于攒奖牌,经常报),因为家里的奖牌太多了,又没有展示的地方,有的随意地塞在抽屉里,已经快成为负担了。另外,在阅读方面,我优先选择电子书,使用最多是微信阅读,其次是kindle。我的电子书合计已有173本书,读完的是29本。如果把这些电子书全换成纸质的,不但要多一笔不小的开支,还要占用很多空间,书架就更不够用了。
当然,我还远远没有达到“离”的境界。到目前为止,家里的储物空间几乎还都是满的,有时候想找某件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家里的物品还没有减少到能掌控的感觉。客观地说,我在“断舍离”方面才刚刚起步。
03 走出误区,活在当下
山下英子说,有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一是逃避现实型,他们总是忙碌,很少有时间在家,没有时间收拾;二是执着过去型,他们对已经不再用或不能用的东西也舍不得丢掉,隐含着对过去时光的留恋;三是担忧未来型,致力于投资不知何时会发生的未来的不安因素,过分的囤积日用品,不然就会困扰、焦虑。
对照之下,我竟然属于上述三种类型的复合体。因为我反思自己在家的时间,分给家务上的精力并不多。另外,我家里留着很多好多年前的东西,例如,我有的衣服可能十多年了还挂在衣柜里(当然是质地比较好的,我喜欢羊毛、羊绒、真丝等天然纤维),前些年我的体形变化不大,所以那些衣服都能穿,最近两年因为注意锻炼瘦了一些,很多衣服就不合适了,但是我却没有及时把它们处理掉。再有,我还爱囤积化妆品,洗护用品之类的东西,我很少有用完一瓶眼霜或者洗发水再去买一瓶的时候,家里似乎总还有多的。
而在山下英子看来,那些已经不用的、漫不经心的保存或放着不管的东西,甚至是已经忘了它的存在的东西,一想到扔就心怀不安,这类东西充满了束缚的能量;那些充满了怀念与回忆,总也丢不掉的东西,本身就会散发出强大的气场,里面很可能寄宿着消极的能量。而断舍离很简单,在行为上先学会舍,舍的秘诀就是完全地以自我为轴心,把时间放在当下。
其中,以自我为轴心的窍门,就是要认识到能用的东西和我要用的东西是不同的,在考虑物品是否应该被留下时,我们要问的永远是“现在的我需不需这件物品”,而不是它还能不能用,主语是我,而不是物品。把时间放在当下的窍门,就是将与物品的关系比作人际关系来了解当下的含义,人际关系本身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就算是渐行渐远了,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只不过物品不会像人一样主动从你身边溜走,所有的判断及判断之后的行动,都要由自己主动去做。
按照山下英子教的窍门,前两天我又清理了一些东西,比如,有一个铝制烧水壶,虽然一点都没坏,但因为我们早已经不再使用它了,这次就丢掉了;还有,因为参加我们夫妇两个经常一起参加跑步比赛,每次都会领到参赛包,其中质量好的并不多,但是出于留作纪念的心理,没有随手处理掉,最后这些“包”竟然装了两个包,塞在桌子底下,每次找东西还碍手碍脚,索性丢掉了;我还扔掉了当初装修时剩下的瓷砖,与其以备不时之需,不如腾出点空间……
为了减少家里储存着的东西,我已经下决心关好断的闸门,例如,近期不再买化妆品,先用得差不多了再说;不再买各类围巾、披肩之类的东西了,我那一大包绝对能满足各种搭配要求了;近期也不再添置跑步装备了,无论是跑鞋,还是各种长短、厚薄的运动服......
断舍离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地选择、选择、再选择的过程。现实中总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导致我们不自觉地回避选择。通过实施断舍离,可以锻炼我们的选择力,在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面“我自己想要什么”自主性也会大大提高。因为物品是一面映照出真实自己的镜子,直面物品就是直面自己。
当周围的物品既留下了适当的量,又都是自己喜爱的、精挑细选的,再丢弃物品的程度就降到了最低,这就是不收拾的收拾法的最终形态,此时的居所也是最舒适自在的空间。
这种不用收拾的收拾法想来你也需要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