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李白的放浪不羁世人皆知,有一则“力士脱靴”的故事流传甚久。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朝人李肇写的《唐国史补》,说的是李白入京做了翰林后,仍旧每日喝的酩酊大醉。
有一天,唐玄宗命他写词一首,不料李白怎么都叫不醒,无奈只能用水把他泼醒。李白醒来后,挥豪泼墨、一气呵成,洋洋洒洒数十字,文不加点。
等李白把笔一放下,一时来了性子,把腿抬起来,直言要高力士给他脱靴,可唐玄宗压根就没搭理他,而是命令另一个小太监给他脱。
在这里,给李白脱靴的还不是高力士本人,后来,在唐人李浚的《松窗杂录》和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才开始出现了高力士被迫给李白脱靴的记载。
正是这次不愉快的事件,导致李白与高力士之间结下仇怨,并最终使得李白最终未能在仕途更进一步。
千百年来,关于“力士脱靴”的真实性,一直颇有争议,在此先不做讨论,但正是因为这个真实性待考的故事,不仅让故事中的主角之一高力士为世人所知,而且给人一种印象,太监高力士也是个公报私仇、溜须拍马的“小人”。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咱们不妨通过《旧唐书》等史籍的记载来看看历史上的高力士是个怎样的人物。
高力士与唐玄宗李隆基堪称是一对同享过福、共患过难的君臣,两人前后相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早在李隆基还是藩王之时,高力士便已跟随其左右。
无论是“唐隆政变”,帮助李隆基的父亲唐睿宗李旦登基上位,还是后来平定太平公主之乱,稳定李隆基刚刚到手的帝位,高力士始终与其并肩作战,消灭了一个又一个政敌。
作为共同奋斗过的这位忠诚下属,李隆基也给予了丰厚的回报。不仅封高力士为“右监门卫将军”,还让他全权负责内廷一切事务,“知内侍省事”。
而高力士的能力却也让李隆基极为放心,但凡各地上报来的事务,都得先经过高力士这一关,甚至一些小事,高力士本人就能决定而不必上报给唐玄宗。
唐玄宗经常公开表扬道,只有高力士在我旁边,我才睡的安稳,“力士当上,我寝则稳”。
不知是否是为了对得住领导这句表扬,高力士愈发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高力士本来在宫外是有自己得宅子的,然而他却“常止于宫中,稀出外宅”,甚至常在皇帝寝殿的帘帷休息即可,这种敬业精神着实令人倾佩。
高力士有个同事名叫袁思艺,也同样深受唐玄宗的宠爱,但这两人却是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
袁思艺侍宠傲娇、盛气凌人,为人颇为强势,史书记载:“人士疏惧之”。而高力士却完全不同,他通达人情,“人悦之”。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危急,唐玄宗只得逃到蜀中。此时的袁思艺一看大唐王朝已危在旦夕,唐玄宗这棵大树看来是靠不住了,于是脚底一抹油,索性投靠了安禄山。
而高力士却始终不渝跟随唐玄宗左右,一路从长安到成都,到退位为太上皇,再到回长安后被软禁于太极宫,高力士始终不离不弃,甚至因为维护唐玄宗的地位而开罪于新晋当红大太监李辅国,从而被诬陷流放至巫州(今湖南怀化)。
数年后,唐代宗即位,高力士被赦免回京。回长安途中,高力士才听闻唐玄宗已经去世的消息,不经悲从中来,北向痛哭,终因伤心过度而呕血而亡。
可见,高力士与唐玄宗二人的关系早已超越一般的君臣关系,亦君亦友亦亲,忠心不二、荣辱与共,难怪有人称高力士为“千古宦官第一人”。
高力士能够服侍唐玄宗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这也说明他必有过人之处。
据史书的记载,早在高力士10几岁刚刚入宫时,就颇受武则天的喜欢,“嘉其黠慧”,聪明、有灵气,直接在武则天身边工作,后来因为犯了个小错才被赶出了皇宫。
正是这次被逐出宫,高力士才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并由冯姓改为高姓,想必此时才10来岁的高力士的确让高延福喜欢,不然也不会收养他。
高延福原是武三思的门人,经常出入武三思家,高力士也就能跟着高延福经常在武家走动。
聪明机智的高力士很快引起了武三思的注意,武三思再次把他推荐给了武则天,或许高力士给武则天留下的印象也比较深刻,高力士得以重回工作岗位。
史书记载,这个时候的高力士“性谨密,能传诏敕”,就是说他性格谨慎,办事周全,最善于上传下达,领会领导意图的功夫了得。
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秘书性质的太监所应具备的基本功,可以说高力士的工作能力还是得到了领导的认可的。
除此之外,高力士还颇有政治头脑,对政治局势的分析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像许多炽手可热的人物一样,高力士也曾利用自己的影响提拔任用过许多人,有的甚至官居宰相将军,像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这些人都曾受过他的提携。
这些人中有的仗着自己有高力士这个靠山,违法乱纪的事时有发生,有的甚至触碰到了朝政的底线,必须坚决处理掉。
这个时候高力士并不因为是自己提拔的人而帮助他们过关,反而及时与这些人进行政治上的切割,“虽至亲爱,临覆败皆不之救”,从这个方面来看,高力士还是比较爱惜自己的政治羽毛的,知道有所谓有所不为。
有一次,唐玄宗突发感慨:我十年没出过长安城了,但天下仍然太平无事,以后我就抓下战略性的工作,具体的事情就让李林甫他们决定,你觉得如何?皇帝这是想退居二线的意思啊。
如果李林甫之流果真忠君爱国、勤恳工作,唐玄宗这个想法倒是很正常,可他们完全不是这样的人,高力士对这点看的很清楚,所以并不赞成唐玄宗这个想法。
高力士提出,“天下炳不可假人,威权既振,孰敢议者”,你这样做只会大权旁落,臣下的权力变大了,谁还敢说真话。
不料这个正确的建议却遭到了唐玄宗的批评,高力士只得再三叩头谢罪,直言是自己胡说八道。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高力士不同于一般的太监,他有一定的政治抱负,并不只会阿谀奉承,他始终坚定地维护唐玄宗至高无上的君主地位,对防止朝中出现权臣干政时刻保持警惕。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太监本身就是一个“被标签化”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的权倾朝野,有的祸国殃民,有的欺压良善,有的结党营私。
诸如秦代的赵高,东汉的张让,唐代的李辅国,北宋的童贯,明代的刘瑾、王振。可是,像蔡伦、郑和等人,虽为太监,却也算青史留名。
而今天我们的主人公高力士,虽然未有丰功伟绩,却也不像传说故事中那般小肚鸡肠、猥琐不堪。
他对主忠诚,工作能力突出,有一定的政治头脑、政治抱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好太监”。
而那“力士脱靴”的故事,想来就是后人的艺术加工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