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概述:
1、“一条主线”: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2、“三大特征”:
①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体现了追求独立、民主和富强的主题。
②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
③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3、“四个阶段”:
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学“器物”。
②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学“制度”。
③1915年到1919年,学“思想文化”。
④五四运动以后,无产阶级“以俄为师”。
4、近代前期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②20世纪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③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与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
第一讲 维新思想(1898)
一、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1、“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①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朝野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②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在他的主持编订《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四洲志》介绍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内容,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则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③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道路的启蒙书,书中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夷制夷的思想,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 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2、洋务运动:主张学习 外国科技。
二、维新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
⑴出现背景:①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②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
⑵代表人物:
康有为:①著作:《孔子改制考》;②宣传变法的特点: 把西学中的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
(康有为为什么要借助儒家外衣?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梁启超:指出变法是必然的,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变法通议>>
谭嗣同:① 是维新派中的激进派; ② 批判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与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联系)
严 复:① 是系统地将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
②翻译出版《天演论》,宣传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变法的理论武器)
⑶共同主张:① 变法图存;②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⑷实 践:戊戌变法
⑸维新变法的意义
①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②他们将救亡与启蒙结合在一起,虽然没有成功,但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戊戌维新也是一场资产阶级启蒙运动。
④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第二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又被孙中山称为“救国主义)
⑴背景:① 19世纪末,中国半殖半封程度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②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⑵提出:1905.8 建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11《民报》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民主义
⑶内容:(核心:民权主义)(参照《必修三》P70)
①“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②“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③“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⑷实践:指导了辛亥革命;指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⑸评价:①作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②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④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中共称为“革命的三民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
⑴背景: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制度斗争的多次挫折
②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 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⑵确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⑶内容: 民族主义(新:明确的反帝要求)
民权主义(新: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民生主义(新: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⑷核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⑸作用:①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②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三讲 新文化运动(1915)
1、背 景:① 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阶级基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③ 思想基础——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 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2、标 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活动中心:北京大学(1917,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4、主要内容:①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要求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5、历史意义:① 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
② 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③ 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白话文使用是最显著的例子)
6、局 限 性: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第四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 ①20世纪初,梁启超、朱执信等开始介绍
②十月革命后,特别是五四运动后,广泛传播,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③主要人物:李大钊。
1918年,开始宣传。文章:《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919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④团体:1920年,李大钊,北京,“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二、重大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探究: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西方的科技。 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创办了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维新运动以建立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是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运动,运动中提出的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成为中国迈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标志。
近代中国最终未能实现现代化的根源:中国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使中国近代化屡遭挫折而没有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