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程予东
班级微调一下,发现一个令人不能忽视的残酷存在:36人有自杀念头的26人,10个人没有。
有自杀念头的学生(与成绩好坏无直接关系),他们给出的原因如下:
成绩,人际关系,人情冷暖,压力太大,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同学不待见,觉得活着很累,心里烦躁,焦虑,父母太过严格,没有自由感,父母不理解,生活不如意,怀才不遇,最信任的人欺骗了我,没有人理解我,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感觉绝望和压抑像网一样覆盖上来,明明看得见道路,但是却被束缚无法逃离,每个星期思考一次存在的意义,每次都想自杀,但还是要死要活地拼命活着。低谷时,身边的人因为相信别人的话误会远离,觉得自己永远是那个不被相信的人,觉得自己对别人不重要,活着无意义。
从这些原因里可以感受到生命是那么脆弱。他们才是十来岁的孩子,还没有经历人生的大风大浪,那些原因在过来人的眼里不过是生活的调味品,或者几朵浪花而已,但对于当事人可能占据他内心的全部。不是谁都经历大风浪的,很多人的生活都是细部组成的。有的人能平衡,有的人压抑在心,并没有完全纾解自己,有的人会被糟糕的细部压垮。能够过去就过去了,不能过的,什么危险的事情都可能做得出来。
或许有的人认为这是耸人听闻的事件,是我自己微调的个例罢了。其实不然,无意中看到了这样几组数据:
第一组数据:在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第二组数据:一项在上海展开的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有24.39%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15.23%,更有5.85%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1.71%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
第三组数据:中国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多年来,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
第四组数据:在自杀者的年龄排列中,12岁占第一位(40.3%),其次为14岁(22.7%),11岁和13岁(13.6%)。在自杀者的性别对比中,女孩子远远高于男孩子:女孩占(72.7%),男孩仅占(23.7%)。
第五组数据:全国中、小学生精神障碍患病率为2.6-32.0%。高校约有20%的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其中15%属于一般心理问题,需要学校、亲友进行疏导;3.5%有心理障碍,出现失眠、消瘦等症状;1.5%有精神病,失去自制能力,分不清现实与幻觉。
看了之后,脊背发凉,生出无限心疼。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寄托,精神的依凭啊。可是为人父母的,你知道自己孩子的内心正遭遇某种困惑吗?老师,你知道学生正被某些念头控制吗?如果不知道,那么孩子将陷入怎样的绝望。因为父母老师是他们成长中重要的帮扶力量啊。让人忧愁的是,有的父母和老师不但没有起到帮扶作用,而且自己就充当了推孩子到绝境的角色。只是一时间自己没有觉察到罢了。等你觉察到了,一切或许都为时已晚,顿足捶胸难以挽回惨烈的现实。
有的自杀是应激性的,有的却蓄谋已久。有人说死都不怕,还怕活吗?是的,他们就是不怕死,而怕活,煎熬地活,枯井一般,了无生趣的活。如果活着是漫无涯际的羞辱,看不到希冀,体味不到依恋,那么决绝的心是对活不生留恋的。还有人说,这些自杀的人冷漠无情,缺乏责任感,自己解脱,却把无尽的疼痛留给了活着的亲人。对这样的评论,我保持谨慎态度。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还有太多太多令人失望的世境中,他们是被带来的。当他们不如意的时候,能及时发现、介入、理解、体谅,让他们转身不是悬崖,而是温情守望。让孩子有一颗韧性的心,韧性的心会发现,人生有失望,也存在某时刻的绝望,但人生的意义就是对抗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