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书目】《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阅读章节】探究课例的课程论意义——郭初阳老师《愚公移山》研讨
【阅读内容】
郭初阳老师的课例,曾经多次在讲座中听到过,但并没有怎么研读过。当时,只记得一个词“有冲击力”。带着好奇,我开始了这次阅读,还是被这样的思维方式给震撼了!因为,我不敢这样教学生!
1.读原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读起来也不是特别费力。教学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围绕“愚公”和“智叟”两个主人公进行探讨。
2.读课例
郭老师的课件首页特别新颖,一下子在“大”与“小”的对比之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义。郭老师的环节,大致可以分为:
环节以一:梳理课文内容,读出隐喻
郭老师以四个小问题“山是怎样”“愚公是怎样”“怎么移”“结局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接下来,郭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故事里的隐喻。
环节二:文本交互,比较异同
通过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发现愚公是靠外援移走大山,结局是美好的!
环节三:聚焦智叟
智叟的人物辨析,主要通过抓住愚公的漏斗,让智叟加以反驳,也就是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呈现,
环节四:两个假如,重新评价愚公
这是反常规的操作,让学生从不一样的视角看待愚公的行为。并通过外国人的评价,思考为何会如此重视愚公精神,从而发现其精神内涵。
课的冲击力,无需多言!但是郭老师以这样的专研精神对待语文,值得我们学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