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语文核心素养离不开对思维的关注,高效的文言文课堂应是教师为思维而教,促学生思维提升,师生共同碰撞出思维火花的活力舞台,在阅读小古文时,如果仅仅局限在一篇课文的阅读上,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应有的拓展。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理想境界是双向对话关系,让学生的心灵随着文本而动。只有让阅读与生活产生联系,并在两者之间进行思维发散,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向广度发展。石老师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里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让学生个性化、创造性阅读对文本进行合情合理的建构,在此之后启发学生超越文本走向生活,联系身边此类事例加深感悟。在这一环节中,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见过这样的人、这样的事吗?”在这里我有个想法,在学生说出类似的人或事之后,我们是不是可以顺势而导:你能用上“只有……才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谈谈该怎样做事,我想这样的话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见过这样的人或事上了,而是更深入地思考该如何做人,他们的思维不仅仅停留于对寓意的表层理解,而是对生活、对他人、对自己的做事为人产生深入思考,使寓言的主题理解得以升华。 另外,一则优秀的寓言往往就像这样回味无穷,实际上现实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寓言不过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寓言,切实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种途径去思考问题,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发展学生的思维。《守株待兔》这则寓言表层的寓意是讽刺那些企图不经过艰苦努力而侥幸获得成功的人,其实他更有深层次的寓意,就是告诫人们认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对于小学生而言,表层的寓意不难理解,但是深层意义的理解就很困难了,我们不能勉强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应该设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抽象思维,由经验思维逐步学会理论思维,在长期训练中逐渐渐养成学生深入思考的好习惯,并且把那些作为人类几千年思维结晶的哲理,慢慢融入自己的日常思维之中。比如说,我们在教学《买椟还珠》这个寓言故事的时候学生在理解寓意之后,引导学生说:“我们已经明白了,这则寓言的寓意,那么我们现在来想想这个问题,装珠子的盒子有没有价值?”可能有的学生会说有价值,因为它是用名贵的有香料的木料做成的,并且装饰的十分美观,可能也有的同学会说没有价值,因为宝珠比盒子要贵重的多,接着教师顺势而导:两种观点好像都有道理,生活中面类似的情况你如何取舍呢?标准不同,价值就不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这样的问题就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由知识的认知迁移到生活的应用,这不就是语文人文素养的落实吗?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朗读是教好文言文最重要的教学形式,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进入文中所创造的意境,可以受到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发掘知识瑰宝,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因此课堂上读是手段也是目标,石老师设计的不同层次、不同目的的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注重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朗读。整节课可分为初读读准字音有印象,再读读通句子扫障碍,三读读懂大意理思路,四读读出主旨品寓意。由最初的帮助学生正确诵读文本,到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文言文的技巧,再到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咀嚼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最后到透过文字感觉到文字背后博大精深的人文内涵,体会到优秀的中华经典文化。这样层层深入地读,读出了语言味,读出了意境味,也读出了文化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