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先生贯彻古今的简述了美学的点点滴滴,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将长达数千年的华夏民族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不知不觉就会随着我们的举动而表现出来。美不是人类生命的必需品,但是生活中却又无处不充斥着人们对于美的感受的具体体现。
一本好的美学著作不仅能够告知我们关于美学的观点,而且还会留下空间让读者去思考。而《美的历程》便让我在阅读中留下了很多思考的余地。
在书中的第一章中,从远古图腾时代原始巫术文化开始,为我们拉开了人类美学的序幕,这段遥远的历史是如今的我们较难想像的,落后、蛮荒、无知,整个世界都充斥着野蛮的气息。但今天却依然能从那时些许遗物之中看出人类对美的追求,稚嫩、原始,却又独到,醒目。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原始人群之所以染红穿带、撒抹红粉,已不是对鲜明夺目的红色的动物性的生理反应,而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正是因为在原始人的眼中,红色有着极其特殊的社会宗教意义,这种意义也许还不能被看作是审美意义,正如作者所言“并非为审美而制作”。但是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去相信,任何事物的产生都必要有其原因,虽然我们不知道原始人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醒目,带有强烈刺激性的颜色,但是我们可以相信,这样的一个选择必然不是因为纯粹的生理本能,而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偏向性爱好。这样的观点同样适用于而后数百年的原始歌舞之中。
到第二章所讲述的,从巫氓时代走向青铜时代的狰狞之美,一件件古老的青铜器件,即代表时代所赋予其的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也表现出一个时代人们对于美的认识与感觉。当然,以及同时出现的线条优美的汉字,更是开启了书法的艺术舞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更是具有了不可代替的意义。以饕餮青铜为例,“青铜的铸造者是体力劳动者甚至奴隶”,一些大型青铜器的制作更要由数百位奴隶共同完成。如果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威严、力量和意志的饕餮纹是由这些奴隶设计完成的,是不是就可以说明奴隶能够理解统治阶级的审美精神呢?答案可能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青铜时代的人类与之前相比较,已经具备了明显的,自主性的对于美的追求与创造。同时也具有了显著的时代特征,将奴隶制社会的现象表现的淋漓尽致。在铜器的钢印上刻下了狰狞的万兽,以荒蛮的气息,表达了美的一面
再看,书中从第三章开始对于美就进入了文明的时代,美作为一种文化产物以及一种哲学精神表现出来。在丰富多彩的先秦精神中,以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楚文化最为具有特色,在当时的社会之中,中国的南方处于落后野蛮的地区,甚至于还处于第一阶段的神秘巫术的条件之下,充斥着浪漫神秘的意味;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数百年后,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汉文化更是将这一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精髓体现而出,即便是看似颓废避世的道家精神,其本质上也并非对生命的否定,而是另类的展现出对生命的另一种热爱,儒道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艺术意念。而其中无为的精神,使中国艺术着重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这也是中国人美学的特有的创作爱好;现实生活的残酷使人们不得不在宗教的因果轮回和今生来世中求的心灵的喘息和精神的安慰,这也是佛教艺术由盛转衰的历程,而人们对佛教迷狂、粗犷的信仰,在一段甘愿忍受今生的各种悲惨苦难中成长,在对统治者压迫的逆来顺受中发酵,最终以求得神那样的超脱,以及来世的解脱。
美的历程,同样是人类文明的历程,美学包含在了人类千年的历史之中。正如同作者所认为的那样,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它们的归根到底仍然是现实生活,故而考察一个时代的文艺,必先考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美的文化附属在了各式各样的文明之中,从宗教到文明,从钢铁石壁到霓裳羽衣,无时无刻的生活都是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