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里,可以体会别人的人生,学习别人的知识,所有你的迷茫,都会在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个段落里得到答案。”
——《南方女王》
“看一个人的书架,你便可以大致的了解这个人”提笔准备写这篇招募贴时,脑中忽然跳出这句不记得出处的话来,于是……仔细回观了一下自己的书架。
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神话故事,作文精选……扉页认真的写着自己的名字,都是小学时候最喜欢的课外读物。
局外人,左耳,郭敬明,韩寒,佣兵天下,明星自传……男生女生等连载杂志,搬了3次家依旧按序列整齐的排列着。
经济管理学相关,穿越小说,乔布斯传记,旅行相关,英语美文100篇……是从2000公里外的北方打包邮寄回来的。
美食菜谱,刘墉,穷爸爸富爸爸,自我成长……是近年慢慢添置的。
朋友推荐,书单测评,封面有趣,影视延伸……有些每隔几年都会在记忆模糊时重新再看一遍,再添上几笔新的注解及感悟,有些买后从未翻开过,甚至同一本书买重了,只能尴尬的排在一起,不知不觉中,竟从学习桌上的几本,变成了一摞一捆的十几本,几十本,再到终于有了自己的书架,小小一个书架,竟也能串联起这20几年的人生旅程。
你因为什么而阅读?
一本书的出版,或是融合了作者的亲身体验,或是需要经得起逻辑的推敲,历经了编辑的轮番校对,再印刷成册接受市场,读者,书评人的淘汰检验,优秀作品才得以有机会再版印刷。这是一个人人可以发出声音,可以被看见的时代,仿佛只要有一个手机,你就可以与世界链接,可以博古通今,知晓几千公里以外的新鲜事。太多的观点,太多的声音,太多的选择,其实反倒不容易做出选择。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时间成本总结对比之下,看一本书,确实是获得知识最方便也最有效的途径。
于我个人而言,因为学习需要,所以去看作文选集。因为迷茫,无人解答成长的烦恼,所以去看青春疼痛文学。因为自诩吃货,所以去看美食菜谱。因为理不清头绪,所以去看心理学,试图给自己找到情绪的出口。因为纠结,所以想透过别人的故事,找到真正的自我。
刷过的公众号常常会忘记,收藏的文章基本不会再次翻看,碎片化信息的堆积总是让人觉得好像学到了什么,又好像太过片面经不起仔细推敲……近年认真读过的几本书,倒是还记得许多人物形象或是故事情节。
《一个叫欧文的男人决定去死》里那个偏执的,暴躁的,不讨人喜欢但却比谁都认真负责的,被各种耽误自杀计划的小人物欧文。挺着大肚子,聒噪却又敏感高情商的帕尔瓦娜……
《岛》里,那个善良坚强,在最黑暗的时刻依旧相信美好,传递着希望的玛莉娅……
《南方女王》里,那个游戏人间什么都不在乎的的“该死的”格罗,专注于船模内向的圣地亚哥,衷心的平多,多变复杂的巴蒂,还有一步步从洗钱女郎成长为毒贩头目的特瑞莎……
《挪威的森林》里,脆弱易碎的直子,开朗坚强的绿子,冷血却又无比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永泽……
阅读给你带来了什么?
在迷茫焦虑时,想到那句“两人携手对抗人生的风雨,而不是成为对方的风雨”《亲爱的安德烈》
“两个人一定比一个人不寂寞吗?”《目送》
在纠结迷失时,想到刘墉那句“成熟的人不问过去,聪明的人不问现在,豁达的人不问将来”《不负我心》
看书和写字于我,某种程度上成了一个负面情绪的出口,飘零,烦闷,迷茫,焦躁,不安,一旦察觉到自己状态不对,就翻几页书,或是小说,或是杂文,又或者是笑话集选。
书籍总是能对我的问题做出解答,或者指出一个大概方向,阅读给我带来了身心的放松,带来了一些志趣相投的有趣朋友,更多的,是带来了一个更为从容平和的自己。
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到了,如果你也有迷茫不解,不如带上那些问题,留一个角落给自己,去书里寻找那相关的答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