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18.4.22,中午12.37,先来记录阅读部分。
今日作业
今天在做作业的时候,明显发现自己有想法但是落实不到作业中,最后出的成品有些不太满意,但是又感觉自己目前的水平已经大到瓶颈了,一定是因为自己练习太少…但是还没能安排这个练习时间,恶性循环中的
今日凌乱
每到周末其实自己都有点凌乱,尤其是在关系中,今天提问朋友,为什么我越来越胆小,很多原本会想从心而说的话,现在却不敢说了呢?
他给我的回答竟是“你在乎对方”…
心里有点忧桑,自己也许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变得想要更多,而让自己变得更加凌乱。
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怪圈,因为如果要变得不凌乱,势必自己要看淡,看淡了,自然关系就淡了,然后…
大概是我太想抓住这样一个人,所以才会这样,克制克制克制…
今日阅读
摘记
第一章节 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
知识就像是自行车,能够载着我们到达某个目的地。即借助已知的东西来达到某种目的(具有生活价值)。
我们在教材上投巨大,并且耗费了大量成本来修订教材……这些常见的原因导致课程被长期沿用,但事实上,这些课程不该长久不变。这些课程似乎也遭遇了一种“拥挤的车库”效应:保留、继续使用破旧的自行车总是比干脆扔掉旧车、使用新车更容易、更安全。
* 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
学业成就差距是导致贫困循环的一个因素,如果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从事社会最底层的工作,那么,他们所养育的孩子也就有可能会被限制在同样的发展模式中。
关于学业成就差距
1.不情愿用社会层面的投资来解决这个问题。
《扁平化世界与教育》
怎么教:高质量的教学对学业成就影响巨大
教什么:“过去40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学校对学业成就的贡献主要体现为教师质量与课程质量的结合;同时,与初始学业成就水平相比,获取课程资源的机会才是决定学生最终成就的有力因素。”
令人惊讶的是,被认为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反而能够从高难度挑战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2.相关性差距
如果说学业成就差距涉及“学生们是否掌握了×”(X指某项内容)的问题,那么相关性差距所涉及的就是“X是否与学生今后可能面对的生活有关”的问题。
学业成就差距主要涉及“掌握特定内容”,而不是“提供具有生活价值的内容”。人们往往过多地讨论“获得学业成就”,而甚少关注“获得什么样的学业成就”。借用自行车的比喻,学业成就议题的“软胎”就在于忽略了相关性差距。
描述性知识:只是知道什么是什么
因果推理性知识:能通过描述性知识讲知识点连成网,更具备生活价值。
如果不掌握大量的描述性地理知识,就无法真正学习因果推理性地理知识,因为你需要掌握具体的例子才能够理解更宏观的概念。总而言之,描述性地理知识加上因果推理性地理知识或许就能产生更多的“第三类接触”。
那么,为什么人们没有在关注学业成就差距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知识与生活的相关性差距呢?这是因为关注相关性差距会颠覆传统的教育实践,而关注学业成就差距则不会。学业成就差距仅仅意味着,对于同样的事情,某些学生做得更好而已,以缩小学业成就差距为目的,我们只需要设法更有效地传递已经在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就够了。但是,解决相关性差距所带来的挑战,却要求我们先深入地思考学校应该教什么。这样,几个世纪以来,传统的课程中所涵盖的诸多主题和内容都有可能被取代、减少或者重构,教材也需要重编。教师们则会发现,自己教授的学科中,那些久负盛名的经典内容渐渐陷入困境,而复杂的新内容已经敲响了大门——就像是大门口新来了一群野蛮人!
* 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
“马尾藻海”陷阱:形容难以逃脱的危险陷阱
关于某个主题,人们总是知道一星半点儿的零碎信息:能够用来作为谈资、提出问题、阅读报刊文章、作出选择和判断是足够的了。
“了解”,意味着只是在满足日常生活运用的水平上熟悉这些信息,而不用特别深入地理解。我们不可能深入地理解万事万物。
书中,他强调了能力素养与作为普通文化之根本的常识之间的共同基础的重要性。赫希提醒我们,培养文化水准的常见方法并不奏效,这是因为我们缩小了“文化水准”的概念范围,仅仅把它限定为分析文本、用声音或语言来再现书面文字等技能。虽然这些技能也是关键要素,但大量研究证实,在更大的程度上,有效的阅读取决于有关文化世界的广博知识。
通过教学来传授信息,仍存在问题:
1.我们会担心,这样的学习议题会不会太过关注信息在生活中的意义,而忽略了需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的生活价值。
2.了解性知识能不能长久保留在记忆中?这主要取决于教学方法。
3.当今世界,媒体资源丰富,我们担心对于信息的偏重和大量信息都没有被放在适宜的位置。
①知识的内涵远远比信息本身更加丰富(接下来的一章将具体探讨这个问题),而在信息风暴中,知识的内涵很有可能被湮没。
②掌握大量信息固然很好,但是通过说教的方式获得的信息很容易被遗忘。
③如今,几乎关于一切事物的信息都可唾手可得,巨大的记忆性信息库并不像原来那样适用了。
思考与感悟
这本书有点像工具书,所以今天学习了一下几个词:“学业成就差距”、“相关性差距”、“描述性知识”、“因果推理性知识”、“了解性知识”
综合来说,作者主要想强调两点:
1.不要太过关注学业成就差距,而要关注相关性差距(即生活价值有多少)。
2.只有将描述性知识和因果推理性知识结合,才能产生“第三类接触”,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
给我的启发和反思:
1.未来教育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挑战更大。
小时候的学习,只需要学习知识,达到描述性知识的学习,并且关注学业成就差距就够了。而这两点,只要通过不断教条式教与学,就能够轻松达到,唯一的困难就在于个人能力的不同而产生的学业成就差距。
但是未来,这些学业成就差距可以通过各类技术获取,即从科技中获取大量的信息,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则需要更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契合学生兴趣等方面,真正达到将信息输送给学生。
2.未来教育中,教师需要教授因果推理性知识。
因果推理性知识其实就是全局性理解,一个议题中涉及到的各类学科知识能否融会贯通地去教学,让学生也能够学会这样的思考方式。
就像我在做复习整理的时候,都是通过几个问题来复习一章节甚至一学期中的重点知识,一题多解可以直接达到温习、复习,并且将数学学习思维和手段都运用其中,这才是达到了数学学习的全局性理解。但过程中会发现学生只能运用最基础的公式解决所有问题,就像老牛犁地,笨拙而吃力,效果同样达到,但是效率和精力却不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