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西方,有一句非常犀利,且广为流传的谚语:“贞操枷锁难不住躁动的妇人和贪婪的锁匠。”
此话一方面反映了人性在欲念面前所潜藏的矛盾属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存在日渐缺乏理性的、脆弱的伦理道德观。
从宏观角度来说,这也是对丧失理性之人的讥讽:当欲望被唤醒,“潘多拉魔盒”一旦被打开,没有谁会在乎伦理道德与社会公德的谴责。
另外,谚语中的“贞操枷锁”,其实是传统主义套在女性身上的“专属标签”,而“躁动”则是指“强烈的欲望”,并把女性与伦理道德看成是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的衍生关系。由此可见,西方的传统主流对女性存在着偏见性的认识。再把思维聚焦一下,便会发现,西方对女性的偏见古来有之。例如,古希腊三大圣贤之一的柏拉图,就曾说:“女人天生的道德潜力比男人低。因此,她的危险更大,也许是男人的两倍。”由此可知,所有的偏见,其实都是在表达一种“殊途同归”的观点,即当女性缺乏世俗道德这柄双刃剑的约束时,欲望就成了诱惑男性的魔鬼;而当人伦道德能够压迫禁锢时,欲望就会化身为圣洁的天使。简而言之,西方哲学对女性的认识,恰恰背离了其自古所崇尚的理性原则。但是,在意大利国民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所著作的《罗马女人》一书里,却抛开了西方传统思想对女性的偏见,对人伦道德有着不同的定义,即所谓的社会精英阶层,并不比社会低阶层高尚到哪里去;如果从男人与女人,以及人性的角度去审视,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比如,莫拉维亚用写实的手法,如此描述:“为了钱,所有的男人都可能杀人,所有的女人都可能出卖身体。”有人形容,莫拉维亚是意大利唯一的“风俗派”作家;他与卡尔维诺、夏侠被评论界合称为“意大利现代文学三杰”,22岁出版欧洲第一部存在主义小说《冷漠的人》,并一举成名,其代表作有《同流者》《鄙视》等。莫拉维亚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矛盾和缺点的女性形象”;即主人公“16岁的阿特里亚娜”,她是个十分纯真的女孩,她有着丰沛的情感,以及非一般的洞察力,能够克服那些矛盾,纠正自身缺点,透视重重迷雾,活在当下。一、生于贫困家庭,被母亲视为改命筹码
常言虎毒不食子。
按道理,人应该比动物更高级。可是,阿特里亚娜的母亲,却不如“老虎妈妈”。
因为,母亲把16岁“美的不可方物”的阿特里亚娜视为“摇钱树”,当成自己改变命运的筹码——要女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通过某个契机,攀上一个“贵人”来改变命运。
为此,她让如花的女儿,专门从事画室人体模特的职业,专接男画家的工作;所以,阿特里亚娜常常被画室里的男人们,当成“一件精美的摆设品”来观赏、描绘。
哪怕阿特里亚娜百般不情愿,也拗不过母亲的执著。
有此母亲,实为不幸。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令阿特里亚娜的母亲如此穷乏可恶?
或许,因父亲过早离世,让母亲对未知的未来有着本能的恐惧;又或许,因父亲的缺失,家庭对母亲来说只是意味着贫穷和束缚。
所以,母亲焦虑不安,总是担心阿特里亚娜,会被曾经“毁过她的海市蜃楼所迷惑”——不希望女儿如她一样,走进一场糟糕的婚姻里,重蹈覆辙。
于是,她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方式,去“疼爱”阿特里亚娜。
比如,无论生活有多拮据,她仍会费尽心思准备几套像样的衣服和裙子,把阿特里亚娜打扮得“格外吸引人”,让女儿在画室里更显魅力。
可是,让阿特里亚娜十分不解的是,母亲为什么会让她在光鲜的衣裙之下,总是穿着粗劣、旧到褪色的内衣。
这,其实就是她们的真实生活写照。
也许,我们会叹息这位母亲的行为:让女儿走上这样的一条路,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的确,有些事一旦发生,便无回头路可走;有些东西一旦触及,便无灵魂可言。
人是环境动物,一旦久困于“污泥”之中,便会被环境所同化。
但对于阿特里亚娜的母亲来说,世俗的道德,早已在穷困中消耗殆尽。
所以,她眼里只有一种价值观,那就是利用女儿的皮相,来达成改变命运的目的。
没错,事态就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演变。
最终,阿特里亚娜无法回头,她成了母亲最初设想的样子。其实,16岁的阿特里亚娜,一直都知道母亲想要的是什么,但她无力抗争。
因为,生在如此的家庭,遇见如此的母亲,冥冥中早已注定;所以,阿特里亚娜觉得:一切不可理喻,却又在“无可奈何的情理”之中。
人生多舛,幸好阿特里亚娜仍存有纯真。
二、亲密无间的女友,却给了她人性“原罪”中的嫉妒
阿特里亚娜与好友贾钦蒂,经常在一起玩,一起憧憬未来。
而贾钦蒂,时常也会给阿特里亚娜“很多钱”。
阿特里亚则把这些钱,悄悄地放在家庭的储蓄盒里;她想让母亲自己去发现,这笔“与日俱增的财富”。
天真的阿特里亚娜与贾钦蒂无话不说。
甚至把自己所经历的事,以及自己的内心想法,都毫不保留地告诉她;而贾钦蒂,也会认真聆听、“倾囊相授”。
比如,阿特里亚娜正享受着人生中的第一次恋爱,却遭到了母亲的“无声”反对;她觉得这个帮人开车的男人吉诺,根本没有能力帮她们改变命运;对此,阿特里亚娜觉得很懊恼;于是,她在忐忑不安中去找贾钦蒂寻求答案。
但是,贾钦蒂和母亲的想法是一致的。
这件事也让贾钦蒂心生一个念头,她想引诱阿特里亚娜走上另一条路,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因为,阿特里亚娜的美貌和曼妙身姿,总会让贾钦蒂隐约地出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这种滋味,就是人性的原罪:嫉妒。
嫉妒如同一个精神毒瘤,毒害着它所寄生的生命,但它比毒瘤更狡猾;因为,毒瘤会被发现,而嫉妒却不会被它所毒害的人发现;相反,它会反制于人,使人成为它的奴隶,被其辖制、指使,乖乖被它伤害,且浑然不觉。
所以,贾钦蒂时常会对阿特里亚娜与吉诺的关系,大做文章;并用她此前所了解的信息刺痛她,总是以嘲弄的口吻去描绘她的未来。
目的就是让阿特里亚娜与吉诺分手,然后好实话她的计谋。
于是,贾钦蒂一边筹谋,一边“狡猾”地实施。
最后,在狡猾的人面前,单纯的阿特里亚娜不是对手。
她的阴谋终究是得逞了:通过一个有权又有钱,名叫阿斯达利塔的男人,把阿特里亚娜沾污了,成功地将“亲密无间的好友”拉下了水。
阿特里亚娜终于明白,人性本善,但恶,始终根深蒂固。
由此可知,阿特里亚娜那颗滚烫的心,蒙上了一层冰霜。
可以说,阿特里亚娜从人体模特,再到“出卖身体”,除了母亲的因素,贾钦蒂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始终是阿特里亚娜自己——如果不轻信贾钦蒂,如果勇敢拒绝,结果肯定不一样。
所以,阿特里亚娜应深刻反思几件事:
1、欠缺对友情的审视;
2、对人性的认识不够深刻;
3、需要一场对自己的自我审判:为什么会成为贾钦蒂“奉承权贵的祭品”?
三、爱情的创伤,成为参悟人生的基石
爱情是什么?
有人说是人与人之间强列的欲望、爱慕、嫉妒……更是自私多变而又复杂难懂的情感;
因此,张爱玲说:“爱情是场梦,可有些人却总是睡过了头。”
而阿特里亚娜对待爱情,则是爱的时候拼命爱,不爱时坦然放手,决不拖泥带水。因为,她总能用一颗纯真的心,找出理解对方和安慰自己的理由。
比如,阿特里亚娜与“未婚夫”吉诺之间的爱情;她对这份感情如获至宝,满心期待,充满憧憬。
但吉诺对阿特里亚娜“光着身子”的这份工作,十分反感,他说:“为什么?总而言之不合乎道德观念。”
而母亲,如此回敬他:“人生一世,只活一次,一旦死了,就一切都完了……您跟您的道德观念见鬼去吧……”
可母亲的反对,仍是抵不过阿特里亚娜对这份爱情的严防死守,她坚信吉诺会娶她。
事实上,吉诺仅仅只是念恋情欲,最终在自己编织的谎言里原形毕露。
这让满心期待婚礼到来的阿特里亚娜,伤心欲绝。
命运总是变化无常,阿特里亚娜又能怎样?
经历了爱情的幻灭,反倒激发出一种“超常的洞察力”,阿特里亚娜决定换一种方式生活。
对那些曾经反感的人和事,有了不同的认识,包括侵犯她的阿斯达利塔,她开始频繁地与各种男人打交道。
事情的发展,很不妙。
但阿特里亚娜始终保持着一份纯真,守护着最后的阵地:灵魂不被出卖。
关键时期,阿特里亚娜怀孕了,这个消息让她不知所措,却又无比欣慰;因为,她热爱这个新生命,她要做一个好母亲。
这一次,她又要革新自己的人生。
命运多舛,但阿特里亚娜没有逃避,坦然接纳眼前的一切。这种豁达,源自于她独有的洞察能力。
总而言之,正是爱情的创伤,成了阿特里亚娜参悟人生的基石,让她能坚守最可贵的品质。
四、结语
《罗马女人》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既充满了矛盾和缺点,也充满了纯真和质朴。
作者莫拉维亚以一种豁达和鲜明的态度,颠覆西方传统思想对女性认识的偏见,犀利地鞭鞑时代的精神症候,传达一个观点——在人们以为的社会底层,仍有人为纯真而活。
“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而书中的阿特里亚娜正是如此,她用一颗纯真的心,在尘埃中开出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