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质老师在新书《奶蜜盐》里写道:“在孩子的童年阶段,父母不仅要从物质上保证孩子身体的正常增长,还要给孩子提供一种精神或者说心理成长的支持——我们称之为‘成长之奶’,确切地说,它是父母(在早期尤其指母亲)用爱为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
1.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总是“满足在前,引导在后”。而这个“引导”并非那种高高在上的强加观点,更不是说教,而是要父母尝试低下身子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让孩子学会自我判断与选择,学会表达个人的见解,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母爱缺失,会带来一生的精神伤害。
3.家庭教育不是去“教育”,而是去还原。排在亲子关系里第一位的不是教育,而是满足。而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首先就要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陪伴这个简单的行为背后,蕴含了很多对孩子有益的价值,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信赖感、被爱的感觉,都是在这种陪伴里面获得的。陪伴还有一层重要的含义: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使得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传身教,变成可能。最后还要强调的一点是:陪伴还意味着,父母在与孩子的朝夕相伴中能够发现孩子是否有行为异常,一旦孩子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行为,父母就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
4.爱应该回到每天的日常生活中,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父母经常性地向孩子表达爱意非常重要。爱要通过言语和身体的行动表达出来。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更勇敢,更有勇气,更加独立,也更加自信。尽管有时候他们也会判断错误,但下一次再遇到情况时,他们仍然敢于做出自我的判断,而不是受他人情绪左右。另外,要坚持与孩子进行日常化的沟通与交流。
5.一个孩子如果在童年的时候很少得到父母的疼爱,他就会形成一种苦相,并且这种苦相可能会伴随他一辈子。
6.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父母越疼爱,孩子性格越好。不要把正常需求当做过度要求。爱本身会让孩子生出自我反省的能力,如果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温暖和满足,会给孩子的心灵涂上一层温暖的底色,会让孩子在对待别人时也这样有爱。
7.真正的短板,是童年所受的伤害。父母错了,请马上给孩子道歉。千万要保护孩子的尊严。
“成长之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而这种爱体现在日常陪伴中。在摘录书中这些观点的时候,我也在回忆与思考自己与朵儿相处的这八年时光。
从朵儿出生到幼儿园期间,我几乎在每一天里都给予了她高质量的陪伴。我们有许多值得回忆的美好时光——
你还在梦里
甜甜的笑着的时候,
我在厨房里,
写着面粉、鸡蛋和牛奶的故事。
加点淡淡的甜,
添点香香的油,
再加多一些对你的爱意……
等你睁开眼,
你就望见那个可爱的小蛋糕了。
虽然还算不上很成功,
但松软柔润的口感,
淡淡的蛋糕芬芳,
无不告诉你——
这就是我为你烘焙的
爱的味道!
——写于2010.6.7
随着她的长大,我们一起亲手烘焙美味的蛋糕;一起绘画创作,剪贴、手指画、还有各种素材的混搭;一起玩创意手工,让奇思妙想变成现实;一起做有趣的实验,发现好玩的现象;一起去旅行,去发现世界的美好……这些我们彼此陪伴的时光,依然会时不时被我们记起。
但自从她进入小学之后,她依然常常表达了对我深深的依恋——睡觉一定要妈妈陪,游戏时间依然要妈妈陪,阅读想要妈妈陪……于是,朵爸与朵外婆都提出了疑议,甚至连我自己都产生了困惑——是不是小时候给予了她过多的陪伴,以至于仍然不能自己独立地玩?是否给予了她过度满足?我甚至想过,是否应该自己与朵儿的相处模式,以便使她能够真正地学会独立?而另一方面,她似乎又已经很独立,安全感很强的她早已可以自己独立房间睡觉,可以独自留宿好友家。
就本书中的观点来看,我还是应该坚持原本的陪伴,给予她对爱的渴望与满足,因为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满足了爱,才会给孩子的心灵涂上一层温暖的底色,而我们也才能更好进行“引导”,让孩子真正变得独立、自信且快乐。
另外,书中还提到:“父母应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一是身体的接触,二是言语的表达。”在朵儿上了小学之后,这一点上,我明显弱化了许多。我原本觉得我对她的爱没有必要表现地这么直白了,她心里一定都是明白的。可是,在她最近一次又一次抱着我撒娇,询问我是否最爱她的时候,我终于才真正地理解这句话。所以,从今天起,我要调整自己,回到原本的状态——把对她的喜爱与鼓励说出来,常常与她拥抱、亲吻等。
童年时期的“成长之奶”,你给够了吗?
PS:当然,成长光有“奶”是不够的,还需要蜜与盐。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