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原本乖巧听话的性格也突然发生了变化,对于家长的一些话他们总是说“不”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变得如此“叛逆”呢?
乔乔是一个两岁的小姑娘,之前一直被亲戚阿姨夸赞乖巧懂事。妈妈也一直觉得这孩子这么懂事,一定是来报恩的,从小到大什么事都不用多操心。
但是最近妈妈发现乔乔变了,早上说好了带乔乔出去玩,到时间该起床了就去叫乔乔,本来是妈妈每天帮助乔乔穿,但是今天乔乔突然就很叛逆的要自己穿,就连妈妈让她吃早饭她也拒绝了。
而且最近一段时间,妈妈发现乔乔在很多事情上都会拒绝她。
相关专家就以上乔乔的行为做出了解答。他认为,当孩子出现了拒绝父母的帮助时,父母可以选择放手让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这样的做法可以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养成主动自主的个性。如果父母过度的干涉孩子的行为那么就可能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
在昨天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对频繁听到两岁孩子说“不”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去做,给大家做出了详细的解答。那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分析资深家庭教育研究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杨霞的著作《可怕的2岁,麻烦的3岁》。
为什么原本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就老说“不”呢?
杨霞在书中指出:两岁之前的孩子处在感觉运动阶段。这一阶段,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存技能,包括吃喝拉撒、爬坐立走、语育表达等。此外,孩子在这一阶段的欲求基本都能和父母的意愿合拍,所以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叛逆。而当孩子2岁后,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甚至还会产生想要摆脱控制的欲望,因而难缠、反叛也就在所难免了。
在一般情况下,两岁的孩子思维有着如下的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喜欢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除此之外,在这个阶段,孩子还常会和父母唱反调,比如,天冷了不肯添衣服,不让他靠近危险物品他却偏要靠近等。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对待孩子的态度未做出相应的转变,故而就会出现孩子与父母“顶嘴”的局面。
在一些西方国家,父母们很乐意听到孩子对自己说“不”,而对那些唯唯诺诺、百依百顺的孩子,他们则比较担忧,担心孩子长大后会成为“问题少年”,用制造麻烦代替说“不”。为什么这些父母们会这样认为呢?因为他们懂得孩子不是在毫无道理地抵抗,而是在坚持自己的主张。越是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强的孩子,逆反心理就越强。这表明孩子有了主见,有了自己的思想,是件好事。
如果孩子的主张得以实现,对于其确立“自我”非常重要。相反,如果父母过分干涉、束缚孩子的行为,强迫孩子按照成人的意志去做事情,则会让孩子的自信心大受打击,甚至自我否定,长大后可能会变得性格软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从1岁半到3岁多的时期,大多数孩子会产生自我意识的萌芽。他们的身上可能会悄然发生这些改变。最爱说“不”“我自己来”;家中摆放的各种物品产生兴趣,喜欢把物品拿起并扔掉,大人越是把东西一样样收拾好放回原处,他越是扔得起劲;变得爱发脾气了,动不动就摇头、甩手、大声叫;开始喜欢自己用手抓饭吃。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孩子在1岁半左右时“自我意识”会自然地萌芽,而2岁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高峰期。与婴儿时期相比, 2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明确地意识到“我”的存在,也意识到“我”和他人不同,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同时也逐步学会了自我评价,懂得了“乖”和“不乖”、“好”和“不好”的含义。
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是否健康,与他早期的自我意识发展是否完善密切相关。成功的人往往善于认识自己、规划未来,拥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父母抓住2岁这个关键时期,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说得远一些,这往往能够决定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
面对孩子自我意识萌芽期的种种表现,父母应该怎样有意识地培养他的自我意识呢?
在这个阶段,有些事孩子会要求“自己来”,但他往往会由于动作不够协调等,走路时容易跌倒,用杯子喝水会泼翻,用勺子吃饭会酒在身上,等等,从而造成一些麻烦。对此,父母不要气恼,而要允许孩子失败。不要认为孩子还不能做这些事情,而是让他尝试自己做事情,这对他以后尽快自立有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都比较强,长大以后对待别人也比较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
对父母来说,当孩子做出让你觉得不高兴的事时,比如爱发脾气、做不文明的小动作等,如果你经常斥责他“不行”“不可以”,这些话都会伤害到孩子的心灵,使孩子的反抗心和攻击心增强。与其直接制止他、责打他,不如慢慢地引导教育,也许,少了你的制止孩子还会觉得无趣而停止不该做的动作。
2岁是培养孩子独立性、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时期。当父母们充分了解孩子这个时期的行为和心理特点后,就能从容应对孩子的各种“造反”行为,抓住培养孩子能力的契机,将“可怕的2岁”变成“愉悦的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