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社会环境来说:
这种“断亲”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农村地区。上个世纪,全国生产力低下,经济差,农村的条件很艰苦,家家户户都穷,很多的家庭需要依靠紧密的家族联系,互帮互助,来获取谋生的资源和抵御不确定性的风险;所以人们对亲缘关系非常重视,尽管会有一些争吵矛盾,一般都会忍让,很讲人情。这是父辈们努力维持的根源。
慢慢的社会发展好了,经济也好了。农村第一批90年上下的人,绝大部分都没读什么书,就只能很早就出去打拼,在那个机会和资源还算丰富的年代,有相当一部分人“富裕”了起来。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谋生的问题了,开始相互攀比,上一辈的聊资就绕不开谁家今年赚了多少钱、谁又当了多大的官、谁又多大了还没结婚、哪家姑娘彩礼高...甚至开始差别对待。年轻人不会认同这套上一代潜移默化的规则,当你和不同认知层面上的人交往是很累的,就免不了会有矛盾和冲突。
那个年代,农村父辈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他们大都按着惯例、经验来看待问题,而90后、95后、00后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广,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差别越来越大,在在越来越多的问题上就会有不同的看法,开始可能会迫于“父辈权威”,后面总是会发声和反抗。
两代人的观念差异总归是需要相互妥协、相互理解,当两方都不让步时,“断亲”似乎就是后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