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段时间大家在读哪本书?有什么感受?
这段时间正在读《项目式教学》和《用生命的母语做教育》,两本书结合起来看的。总的来说,我觉着陶行知和杜威的思想正好就是实施项目式学习的理论基础。理解他们关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论述,可以让我们在践行项目式学习时更有方向。
就生活与教育的关系,陶行知和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虽然有不同之处,但是在我看来,更多的还是相通之处。主要是体现在如下几点:
1. 教育必须是基于学生当下生活经验的,而不是脱离学生生活的。并且所学的东西是可以应用于学生生活之中,如此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
2. 教育必须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自己对求知产生兴趣,才会最大程度促发其动力去探究,如此必会事半功倍。
3. 教的过程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实践中去感知,去理解,很多东西学生自然而然就懂了。
就项目式学习,从阅读的前面几个章节,主要有如下收获
1.实施项目式学习必须要营造合适的课堂文化。书中指出了四种策略:信念和价值观、课堂公约、学习环境、规程。信念和价值观,我想主要就是指老师要秉持“学生有权了解他们为什么要学习某个内容”的态度,认为学生要与其生活相联系并且能应用于生活的重要性。课堂公约,也就是在一个课堂中,老师和学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因此每个人必须要遵循相应的契约,比如在出现矛盾的时候,要通过商量和民主决议。学习环境,主要是指学习的空间布局,比如要适合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等。规程,就是项目设计好后,所有成员就需要按照既定的步骤和任务分工参与其中,不得随意更改。
在阅读这个章节时,我同时联想到,我们现在的常规课堂,并没有进行项目化的学习,但是都在倡导在课堂中落实核心学科的核心素养。何为素养,在我看来就是学生在真实的世界中生存和生活所必须掌握的各项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而这些是与实施项目式学习的目的是相通的,所以我想即使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并没有实施项目化学习,也要试着去营造类似的课堂文化氛围,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也要不断的思考,学生在这堂课中,除了习得某项知识,是否在批判性思维、组织沟通、文化理解等方面有所提升,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提法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仅仅停留在理解与记忆,有没有在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方面进行突破。总的来说,不管是否实施项目化学习,书中提到的营造课堂文化的策略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
2.好的项目式学习的点子,从哪里来?书中指出了好多条。我印象深刻的有如下几条,一是借鉴和改良。对于项目化学习的初级设计者,这是一个非常好方式,因为最好的初级学习就是模仿。二是重构,就是当学生在质疑所学内容对他们有什么用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思考进行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最好契机,解构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重构。三是要倾听孩子们的声音,了解孩子们的兴趣所在,从学生们的真实生活和热情中去思考项目式学习主题。四是要结合当下时事政治和流行文化,让项目式学习与之相联系。
3.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就是说,项目式学习完成之后,学生必须是真正的有所得,而不是表面上看着热闹。并且在设计项目式学习时需要注意,那些简单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检索就可以获取答案的,不适应将其设定为项目式学习的学习目标,至少不能仅仅只有这个层次的目标。
二、这段时间听了哪些课?有什么感受?
这段时间,互加冬令营的课程几乎都听了。叶修老师的学习的逻辑,小熊老师的教育极简技术,刘欣老师的新媒体教育力,徐莉老师的未来课程想象力等等。并且也购买了刘老师和徐老师的课,也正在学习中。总的来说,越学习,越无知。越学习,越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叶修老师让我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要从学习的底层逻辑,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开始着手;小熊老师教会我们应用信息化技术赋能我们的课堂教学;刘欣老师告诉我们新时代的老师需要学会打扮自己的新媒体形象;徐莉老师告诉我们需要站在课程全景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课程和教学……每一次的学习,都扩大自己的知识边界,为自己未知的未来增添一些未知的可能性。同时,在整个互加学习团队中,我在所有在线学习的老师们身上感受到了满满的能量,他们积极学习与实践的精神也在一直激励鼓舞着我参与其中,并一直也努力的学习着。
三、 这段时间小组对话做了哪些分享?有什么样的感受?
到现在为止,我们小组已经进行了四次线上讨论交流会。主要是围绕着项目式学习主题的讨论与确定以及小组共读书目的感想进行展开。主要感受有如下两点
1.一个项目的开展,起始设计最关键,也是相对最艰难的一步。就我们小组而言,在初次讨论的时候,所有组员围绕对话家乡和对话家长两个话题开展讨论,围绕项目的意义价值,可操作性,参与条件等进行了二个多小时的讨论后,达成了初步统一意见,认为对话家长这个话题更具新颖性,也更有价值,初步选定对话家长作为我们小组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主题。但是在第二次小组讨论的时候,结合近期的学习以及共读书目的阅读,大家均表达了对于对话家长这个话题,虽然有价值,但是在最后项目成果展示的时候,不太好操作。因此小组最终又再次推到上一次的决议,改成了家乡主题,之后又就家乡主题下的具体小主题进行讨论,如建筑、美食、特产、年货等等,经过讨论又暂时定为建筑和特产两个小主题……之后我们就驱动性问题展开讨论,具体的操作方案,我们也是在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和实践中。
2.好的团队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妥协。我们的组长陈武红老师是一个有全局观和执行力的优秀好组长,每次都积极组织我们的讨论,听取每一个人的意见,并且及时做好总结和反馈。有了这样一个核心力量,我们每一次的小组活动都能顺利开展。同时,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可能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在讨论之后,大家都可以根据整体的需要,从团队整体工作出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相互支持相互妥协的团队氛围非常得好。
四、 对于《对话生活》课程设计,有哪些思路?结合最近的思考,分享自己对于PBL设计的感受,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需要别人怎样的支持?
我们小组将对话生活的主题定为家乡的特产,经过讨论,确定了该项目的驱动性问题为:如何让家乡的特产走向世界?围绕这个问题,我想或许可以让学生们梳理特产的历史,特产与家乡的关系,何以成为特产,特产发展的现状,特产的发展前景等等。但是如何将这些较为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学生们可以操作实践的探究性活动,还需要再细细考量。并且这样的一个项目,成果可以如何展示?如何去评价学生在这个项目中的所学?还有很多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我们也需要边学边探索和实践!借用近期课程上老师们常说的一句话:想,都是问题!做,都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