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注
【寂然不动】,见《易·系辞传上》:“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邓艾民注,参见《答汪石潭内翰》:“心统性情。性,心体也;情,心用也。程子云: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寂然不动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斯言既无以加矣。”(《全书》卷四)
笔记
既然说良知是心之本体,那么为什么常人还需要学习才能致良知呢?常人无法察觉到良知,是不是良知是一个超然于外的东西?
常人无法觉察到良知,无法体察到廓然大公、寂然不动,只是因为自己未能体察而已,不能说明良知不在本体之中。如同镜子,就在那里,本来光明,可以清晰地照物。如果镜子被灰尘覆盖,人就连镜子都找不到了,如果灰尘没有去除,那么就不能清晰地照物。
常人学习致良知,就是把那镜子上的灰尘去除而已。去除灰尘后,自然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