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我在书上看到一句话——
“每个人在心灵深处都有一座花冢,埋藏那比滂沱更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当时,我能想到的第一个人,藤井树,也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这本《情书》中的主人公了。这本书其实很简单,因为情感很纯粹。但初读时会略带复杂,因为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两个重名,即男生藤井树与女生藤井树;两个相像,博子和女生藤井树。
第一次看到《情书》这本书,是在高二的一节自习课上。我的后桌强烈推荐让我看,实在被吵的没办法了,于是最终我还是决定看看这本让那个文艺青年钟爱的书。书的篇幅不长,自习课还没结束,我就看完了。看的很匆匆,但感觉还不错。一直在心里,有点挥之不去。这是一本小清新风格的书,带着淡淡的忧伤。拿后桌的话说,灿烂而感伤,似乎又缺了点东西。
后来在那位同学的强力推荐之下,回家又找了这部书翻拍的电影看了。是作者岩井俊二自己导演的。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写得好,拍得也好。少年的青涩,呼啸的冬风,雪天一色的辽阔感,给我的印象很深。
上了大学,有一次去图书馆,在日本文学那一栏里看到了这本书,已是时隔快两年了,距离上一次看它。脑海里不由自主地闪过一些零碎的画面。我把它从书架上抽取下来,随意的翻着。也许是第一次看的太草率了,我翻到结尾处,把最后一章再次看了一遍,百转千回,除了感动,似乎又多了一些东西。把它放回书架上,静静地看着它待在那儿,我有点儿伤心。这么好的书怎么会还被搁置在这,没有人借了去看呢?终于,再一次,我去到图书馆,再次走到那排书架,却找不到那本书了。很高兴,可是又有点伤感,怎么就突然被借走了呢?真是矛盾。
其实这本书虽然以“情书”为名,但故事却是围绕两个相像的女孩之间的信件展开讲述的。故事蜿蜒曲折,终于一点一点被揭开,真相大白。我不知道对于几位当事人来说,到底是感动多些还是生气多些。当然,我第一次看时是被感动到了。第二遍仍是如此。
书的结尾写道——
我不明就里,漫不经心地把卡片翻了过来。
我无话可说了。
那是中学时代的我的画像。
我突然发觉,他们正津津有味地偷看我的表情。
我一面佯装平静,一面想把卡片揣到兜里。然而不凑巧,我喜欢的围裙,上下没有一个兜。
这是女生藤井树的内心独白。在这么多年后,偶然之间,竟然发现了一段如此婉转的心意的存在。应该心里会有一股暗流涌动的吧,却又笑着忍住泪。可是似乎对于博子来说,弄清这一切他本应带去天国的秘密,是不幸更多些的呢还是怎样?我不知道。男生藤井树不是一个性格积极的人,像他那样的人,经常眺望远方。博子说,“那双眼睛总是清澈的,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漂亮的眼睛。可能是因为我喜欢他,才这样觉得吧。”博子很好,但对于他来说,内心的那个藤井树也许更好,更加不能忘怀。所以,才会应证了那句话——我很爱你,从此,我爱过的人,都像你。
第二遍重读最后一章,我突然意识到,这张背后画有女生藤井树画像的卡片,就是一封情书,来自过去那个不爱说话的少年藤井树。这幅亲笔描绘的画像已经将他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情书》其实很简单,一直都是在讲爱的感觉罢了。这种爱,很纯洁,像从无色透明的天空飘落下来的雪花,又像樱花带着淡淡的清香。正因为一直寂寞而又眷恋的想着一个人,博子才会去想要了解他以前的学校,以前的生活,才会无意间真的发现这个大秘密。而在这个秘密之中的两个人,才是最让我们羡慕的吧。年少之时的那种简单,纯粹的爱,现在又在哪儿?现在的爱似乎总是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讲求和谐。可我却怀念那种无关一切的爱。总之,也说不大清。
看到这本书,我总会回想起那个令自己过去喜欢的人,想起他的容貌、笑音,想起自己那时傻傻地看着他。那种状态就如冯唐先生在《沉溺》中说的一样——
这样看你,用所有眼睛和所有距离
就像风住了,风又起
虽然带有遗憾,可现在再也做不到这样去痴痴地望着一个人。回忆都是镀了金的,时岁越长,它的光晕越漂亮。
所以,关于这本书,关于初恋,我多想借用一个学者的回答:这个世界有两种人,一种是读过《情书》这本书的人,一种是即将读《情书》这本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