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两天半
在读这本书之前,已经读完了《娱乐至死》这本书,相信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理解到,波兹曼写娱乐至死并不是在彻底地批判电视,批判新媒介,而是想让我们保持对技术的理性,只有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我们才有可能对电视或电脑或其他任何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
看完《娱乐至死》之后也能更好的去了解《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其中都讲到了,口语时代,印刷时代,电报,图像革命以及电视革命。在阅读之前,早有耳闻《童年的消逝》这本著作,当时脑子里想的是书的内容应该如其名,大致会讲现代人的童年与以往大不相同,他们失去了作为儿童的纯真,逐渐变得和成人一样。开始阅读之后才发现原来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浅显。
波兹曼从童年的概念的缘起说起,从儿童拍摄广告片,儿童犯罪,儿童服装,儿童游戏,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语言习惯、需求欲望等方面展开论述,来说明儿童正在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以此来证明童年在消逝。在童年的概念产生之前,任何地方都没有把儿童这样一个群体作为特殊的群体来对待,并且母亲还缺乏同情儿童所必要的心理机制,导致儿童可能经受着比任何一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都要多的磨难。教育对推动儿童概念的产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羞耻心也是童年概念产生的另一大推动因素。没有高度发展的羞耻心,童年就不可能存在。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在中世纪之前,童年和成年人之间没有任何秘密,通过口语交流,童年能够知道所有有关成年的秘密,并且成年也毫不隐晦地在童年面前展现这些秘密。在口语时代,天主教指定7岁为理性的年龄,在没有文字的世界里,儿童和成年人之间没有必要明确区分,因为不存在什么秘密,文化不需要提供训练就能被人理解,儿童在7岁时就已经能够驾驭语言,他们会说而且明白成人所能说的和理解的一切秘密。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告诉我们:阅读是童年的祸害,因为书本教我们谈论那些我们一无所知的东西。阅读从根本上削弱了口语文化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它使得会阅读和不会阅读的人之间产生了分化。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是中世纪童年不存在的原因。
但是当印刷时代到来,儿童被从成人的世界里驱逐出来。自从有了印刷术,大量书籍被印刷,印刷文化是一种线性文化,它代表着理性、智慧与逻辑,是一种抽象的文化。当一个人在阅读印刷书籍的时候,他必须精神高度集中,思维跟着作者的思维一起去思考,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整个阅读过程,作者和读者放佛达成共谋,反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简而言之:阅读成为反抗社会的行为。印刷术的发明,使的个性、个人主义成为一种正常的、可以接受的心理条件,加之印刷术使人们之间产生了知识差距。这些都让儿童被留在了身后,年长者和年幼者都不识字,人人共享社会知识的环境已经被改变。自从有了印刷术,成年就变得需要努力才能挣来了。儿童只有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
在印刷术发明之后,儿童被从成人的世界里分离出来之后,儿童在一段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尊重。家长开始把教育儿童识字当成一种荣耀之事,法律也开始立法保护儿童的各项权益。可是当电子时代来临,尤其是电视机发明之后,这一切又被打破了。电子时代改变了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质量和数量,当传播可以通过用手指比划即可以实现时,我们的嘴巴沉默了,写作的手也停下来了,因此头脑便开始萎缩了。电视时代,电视内容不再将儿童和成人分开,所有成人能接受到的各种信息儿童也能接收到,这又回到了口语传播时代,儿童和成年人之间没有秘密,也就没有区分儿童和成年的必要了。
当然这本书里所表现的电子时代对于儿童的影响可能较为悲观。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电视节目对于教导儿童更好的成长,获取知识有极大的好处,只是我们需要清醒地去面对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如何平衡印刷文化和电子文化,在技术面前,人才是主导者,人创造了技术,人具有主管能动性 我们应该警惕的是不要被技术反噬,而是需要找到与技术共存的方法,让技术更好的为我们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