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源于看了简友的《道德经》或是《易经》、《诗词》解等,感觉自己特别渺小,老祖宗的东西多么哲学呀,过去的自己怎么没好好的学呢?而现在也喜欢一些西方人所著的书,其实这些论点,早在几千年的古文学书籍中,就有了。
也忽然明白了,稻盛先生为什么如此痴迷于中国古学。
人生不长,还好能及时悟到,不然我都枉为人间一趟。
现在国家在改善大语文,高考的语文是难点。所以,我也一心想让孩子能从小受一些文学的熏陶。从小时候的绘本,到一二年级的童话故事、笑话大全,到现在三年的儿童小说,孩子也算读了些许,但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后来明白,是没有——悟。
要想让孩子悟,从简单的古文开始。
而学校又提倡,可以让孩子学习《论语》,于是买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从论语开启。
现在市面上的版本真的多的,不知道如何选择。最终,搜了一些小视频、文章,基本都有推荐【中华书局出版社】,于是就买了此书局版的。
拿到书,我习惯性的读古文、再看译文。孩子跟着读古文,我根据译文解释给他听,他依旧说不是很理解。
我自己试着翻译一下,发现哪里头是不对的。
几天下来,一直在思考,如何来破这个局,让孩子理解这其中之意,从而以意而诵呢?
今天突然想到飞雨精通古学,便请教于她。
她建议我,孩子不用太多干涉,引导孩子能自己悟。
对啊,引导,也许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只是如何引导,我始终无从下手。
我先听从飞雨之建议,不看译文,自己理解一下。译文,也是他人的一种观点,我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后来,这样再重看了《论语》的"学而篇”,渐渐有了感觉。
在孩子睡前,和孩子再次诵读第一二句段。
孩子说,第一 段,他理解了,不用说了。
我就问他,你认为“学习”,是什么?
孩子说,不就是学习吗?学习语文、数学、英语、写字。
我告诉他,这是学习的一种,而书中的学习,是一种广义的学,不仅包括文学知识,你像你学舞蹈、学骑车、学做饭、学手工、学新游戏等等,是不是一种学习呢?
孩子点头。
我又问,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这里的“有”,不是我有、你有、全都有的有,它是一个通假字。
孩子问,什么是通假字。
通假字,就是,比如第二段的“弟”与“悌”是一样的。
孩子说,那明白了,“有”就是“友”,因为后面有个朋,妈妈你也说过,古人也喜欢向英语一样把要强调的词放前面。
我说,对,没错。但这里的朋友,可不是一般的朋友。比如你和美佳,你们是朋友吧?
孩子说,我不怎么和她说话,不算朋友,只是同学。
我说,没错,你和她只是同学。那你和梦月是好朋友,是朋友吧?
孩子说,是的。我和她是最好的朋友,我们喜欢在一起玩。
我说,一定是有一种你们共同喜欢的东西,才让你和梦月会彼此达成共识,喜欢常一起玩,我还看到你经常在作文里提到她,显然你很喜欢她。
孩子说,是的。
我问,为什么你和美佳、梦月,都是同班同学,但却只是和梦月是好朋友呢?
孩子说,因为喜欢。
我说,这就是书上说的“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如果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来自很远的地方,也阻挡不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像有时候爸爸总是催你,有时候你作业没按时写的时候,妈妈会说你,你会很不开心。而君子在遇到类似的事时,他是不会不开心的,因为他知道爸爸、妈妈并没有了解到你真实的情况,只凭表象来批评是爸爸妈妈不知情,所以没有必要为此不开心。
孩子说,但你们说我,我就是会不开心啊。
我说,没错。每个人都不喜欢听到批评、指责,妈妈也不喜欢听到老板的批评、指责。所以我说都要像书中的君子学习,练习“不知而不愠”的本领。
孩子说,妈妈你跟我说说,第二段的最后两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我说,你看这里也有个君子,前面的君子“不知不愠”,我们来看这里的君子要干嘛。他要“务本”,这里可以看前面的一句话知道本是什么意思,本,是“孝、悌”的思想、及所产生的行为,所以有了后面的本立而道生,就是当一个人有“孝悌”的思维,他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去做,这是他的原则,当他对父母兄弟“孝悌”,人们看到后,就会夸他,然后他就越发的去遵守他的“孝悌”之行了。所有,后面一句的意思就是,“孝悌”就是仁道,也就是一个人品德行为的根本。
就好像,你知道上课的时候,你一定知道要不讲话,遵守课堂纪律一样。
但又有一点不同的是,君子是自己主动的,发自内心的遵守他的“孝悌”的说话、行为方式,而你是被动的遵守课堂纪律。如果,你可以把上课看成一件美好的事,你自主的遵守纪律,即使是老师不在教室,你也依然能做到保持纪律,就是君子所为。
孩子说,有点明白了。
明天,继续给孩子讲解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