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
220年,汉朝丞相曹丕篡汉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标志着汉朝时代的正式结束。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
190年,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崩溃,军阀四起,天下大乱。到208年的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此后的数十年内,蜀汉诸葛亮、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后期的实权渐被司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灭亡。
266年2月8日,魏国相国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建国号为“晋”,史称西晋,标志着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280年,晋灭东吴,统一中国。
(1)曹操
(155-220)东汉末沛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曹嵩之子。
少机警,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后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军。迁济南相,奏免贪吏,禁断淫祀。征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财起兵,与袁绍等共讨卓。初平三年(192)据兖州,分化诱降黄巾军三十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军。自此兵力大振。先后击败袁术、陶谦、吕布等部。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至许(今河南许昌东),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朝政。五年,大败袁绍部主力于官渡。又先后削平袁尚、袁谭等势力。十二年,击破乌桓,统一北方。善用人,主张“唯才是举”。重视生产,兴修芍陂等水利,实行屯田,以给军饷,使中原“州里萧条”之残破景象有所改变。十三年,进位丞相。同年进攻荆州,州牧刘表死,其子琮降。遂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败归。十八年,封魏公。二十年,征张鲁,取汉中。次年进爵为魏王。二十五年,病死于洛阳。
子曹丕代汉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善诗文,知兵法,开建安文风。有诗文多篇。另有注《孙子》传世。今人整理其诗文成排印本《曹操集》。
(2)魏文帝-曹丕
(187—226)即曹丕。三国时魏国创建者。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字子桓。曹操次子。
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将,为丞相副。其弟植原受父宠,后以任性失宠。他因矫情自饰,且又年长,终于二十二年得立为魏王太子。操死,袭为魏王,继任丞相。即令弟鄢陵侯彰等归国,贬植为安乡侯,诛植党羽丁仪等。以陈群为尚书,立九品官人法,改革选举。
延康元年(220)十月,代汉称帝,都洛阳,国号魏,改元黄初。曾三次征吴无功。卒谥文帝。庙号世祖。善文学,与操、植并称“三曹”。著《典论》,为文学评论名作。作诗赋百余篇。有《魏文帝集》。
(3)曹植
(192-232)三国时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谥思,世称陈思王。
幼聪慧,善文辞,深得其父宠爱,欲立为太子,因其任性嗜酒,未果。曹操死后,备受曹丕、曹叡猜忌,三迁其国,名为王侯,实同囚徒,其间曾数次上书,期待信用,请缨灭蜀、吴,建立功业。又力谏曹丕省徭役,薄赋敛。曾著《辩道论》,驳斥神仙之书、道家之言,认为人之寿命长短,骨体强劣,皆因其作为而异,“善养者终之,劳扰者半之,虚用者殀(夭)之”,而无长生不死之理。对桓谭相信“灾异变怪”而“畏天戒”的主张,表示异议。
有诗赋多篇,诗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诗品》),名篇有《洛神赋》。被称为“建安七子”之一。另著有《列(烈)女传)。原有诗文集五十卷,已散佚,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4)曹冲
(196-208),字仓舒,东汉末年人物,曹操和环夫人之子。
从小聪明仁爱,与众不同,深受曹操喜爱。留有“曹冲称象”的典故。曹操几次对群臣夸耀他,有让他继嗣之意。还未成年就病逝,年仅十三岁。
(5)夏侯淳
(?-220)三国时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字元让。
曹操初起时,常为裨将,数从征伐,领东郡太守。操征陶谦时,留守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为吕布所袭。后从操征布,矢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值旱蝗,乃断水作陂,率将士劝农。转河南尹,迁伏波将军。特受曹操亲重,建安二十二年(217),使督二十六军屯居巢(今安徽巢湖市东北)拒吴。黄初元年(220),曹丕拜为大将军。旋卒。
(6)夏侯渊
(?-219)东汉末沛国谯县 (今安徽亳州)人,字妙才。夏侯惇族弟。
从曹操起兵,迁陈留、颍川太守。官渡之战时,督运军粮有功。建安十一年(206)与于禁击杀叛将昌豨,累迁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十九年,督张郃等大破马超、韩遂及氐羌诸部,又破宋建于凉州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平陇右。二十年,操平汉中张鲁,以渊行都护将军,督张郃、徐晃平巴郡,拜征西将军,留守汉中。操曾戒之不可恃匹夫之勇。二十三年,守汉中拒刘备经年,为备将黄忠击杀于定军山(在今陕西勉县东南)。
(7)华佗
(约公元145年-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国谯县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
华佗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怀疑,下狱被拷问致死。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 、“外科鼻祖”。后人多用神医华佗称呼他,又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有杰出医术的医师。
(8)阮籍
(210-263),三国时魏国文学家、思想家。字嗣宗。小陈乡阮庄村人,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为"竹林七贤"之首,与稽康齐名。
阮籍七岁丧父,家道清贫。其家居道北,而诸阮居道南,素称"南阮富,北阮贫"。阮籍学习不知疲倦,吃穿不慕富贵,常以孔子的徒弟颜回,闵子穹、子贡为师表,不畏贫困,刻苦求知,博览群书,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其诗专长五言,自然壮丽,有《咏怀》八十二首,表现嗟生忧时,苦闷彷徨,对现实多所讽刺,独具风格,后人称为"正始之音"。又工散文,《大人先生传》很有名,著有《阮步兵集》。
(9)嵇康
(222-263)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县(今安徽宿县)人。
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是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为人耿直,他幼年丧父,励志勤学。后娶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女)为妻,在曹氏当权的时候,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与阮藉,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号称“竹林七贤”,与司马氏相对抗,后被司马氏杀害,死时方四十岁。临刑前有三千太学生为其求情,终不许。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气宇昂轩的形象。
(10)刘备
(161-223)蜀汉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庙号烈祖。
东汉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始得诸葛亮辅佐。汉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孙权将周瑜等大胜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益州。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为汉中王。
魏黄初二年(221年),时曹丕已于去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位,蜀中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遂于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年号章武。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后人称刘备为皇叔。
(11)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三国时期杰出政治家、军事家。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幼随叔父至荆州,躬耕于南阳,自比管仲、乐毅,人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向刘备提出夺取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北抗曹操的战略方针,被采纳。协助刘备联合孙吴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进占荆、益二州和汉中地区,建立蜀汉政权。
刘备称帝后,拜丞相。蜀后主时期又领益州牧,主持全部政务。当政期间,赏罚分明,推行屯田,改善和西南各族关系,并五次出兵北伐。建兴十二年(234),病卒于北伐军中。谥忠武侯。有《诸葛亮集》二十四篇。
(12)关羽
东汉末河东解县(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云长,本字长生。
汉末亡命涿郡(今河北涿州),与张飞从刘备起兵。备得徐州,使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曹操东进破刘备,被俘,遂随操于官渡迎击袁绍军,刺绍大将颜良于万众之中,封汉寿亭侯。旋辞归备。后随备依荆州牧刘表。十三年,操入荆州,备率众南逃,遂共至夏口(今湖北武汉)。及操败于赤壁,备收江南诸郡,任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
备西定益州,使镇守荆州。二十年,尽逐孙权所置长沙、零陵、桂阳三郡长吏。二十四年,拜为前将军。围攻操将征南将军曹仁于樊城(今湖北襄樊),时值汉水泛溢,左将军于禁所督七军皆没而降,又斩将军庞德,自许(今河南许昌)以南往往遥应,威震华夏。魏遣平寇将军徐晃往救,而吴乘机袭取江陵(今湖北荆州),遂败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与子平同为吴军俘杀。追谥壮缪侯。好《左传》,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以忠义见称于后世。
(13)张飞
(?~221)字益德,又称翼德。东汉涿郡涿县桃庄(今涿州市忠义店)人。
早年与刘备、关羽意气相投,在涿结成生死之盟,世称“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张飞、关羽和刘备聚集乡勇起兵涿县,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曹操发兵取荆州,刘备败走夏口,至当阳长坂坡,曹兵把刘备等人打散,张飞领20人断后,见曹兵迫近,据水断桥,横刀立马,拒退曹兵,使刘备得以脱身。后在进川路上,生获巴郡太守严颜。刘备占领益州后,封张飞为巴西(今四川阆中)太守。曹操派大将张郃取巴西,相持50余日,大破张郃。张飞与关羽颇具声威,同称“万人敌”。刘备为汉中王,拜张飞为右将军、假节。彰武元年(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张飞任车骑将军、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同年东吴袭取荆州,关羽被害。张飞随刘备攻吴,行前因打骂部下,为部将张达、范疆杀害。追谥桓侯。
(14)赵云
(?-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被后世赞为有大臣局量的儒将。于建兴七年寿终正寝。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15)黄忠
(?-220),字汉升,南阳(治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改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谥曰刚侯。
(16)孙权
(182-252),吴太祖大皇帝,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生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建立了孙刘联盟,两军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军队。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封为吴王,建立吴国;黄龙元年(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又多次派人出海。黄龙二年(230年),派卫温到达夷州。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在位24年,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孙权亦善书,唐代张怀瓘在《书估》中将其书法列为第三等。
(17)周瑜
(175-210)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
东汉末年东吴名将,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称。周瑜精通军事,又精于音律,江东向来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周瑜的指挥下,于赤壁以火攻击败曹操的军队,此战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仅36岁。周瑜多谋善断,精于军略,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18)鲁肃
(172-217),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19)黄盖
(生卒年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汉末三国时期江东名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
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孙权即位,诸山越不宾,黄盖活跃在镇抚山越的一线,前后九县,所在悉平,迁丹杨都尉。黄盖为人严肃,善于训练士卒。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发动赤壁之战,黄盖向周瑜献火攻之策,并亲往诈降,火烧战船,重创敌军,以功拜武锋中郎将。后武陵蛮夷反,攻打城邑,黄盖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拦腰截击,大破诸贼。春去夏来,寇乱尽平。后又平讨长沙益阳县山贼,加偏将军。官至偏将军、武陵太守。有一子,黄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