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日 星期四 晴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大弟子神秀才气超然、出类拔萃。因为弘忍渐渐的老去,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偈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
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这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偈子的时候,都说好,而弘忍看到了以后却没有做任何的评价,他认为神秀对佛法领悟不深,而是“只到门前,尚未得入”。
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偈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不识字的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他听别人说了这个偈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偈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偈子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有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智慧和知识关系并不大,他没有读过书,却拥有一种出世的态度和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这首偈子主要意思是,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
而偈子中提到的菩提树,是类似于榕树的一种树,树干笔直而叶大而阔。之所以叫菩提树,传说当年释迦牟尼是在这种树下修成正果的,因此使用佛家用语“菩提”命名它。
菩提的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释迦牟尼的修成正果,正是这种开悟,也是思想的突破,进入另一个思维层次,因此菩提树又被称作“思维树”。
真正的大彻大悟,并不是心中拥有执念(尘埃),强行去清扫,然后看着干干净净的内心,强行说自己心无尘埃。尘埃依旧留在心底,就算清扫了,第二天它依旧在。
只有直面它,真正的彻底放下,尘埃才会真正离去。心里本来就已经放下了一切,哪里还有尘埃呢?当所有的执念已经真正的放下,心里已经真的空了,没有什么能够留在心底,尘埃也就如同过往云烟,轻飘飘的走了。
这段话实际上和世界是自己心的镜子很相似,心里有菩提树、明镜台、尘埃,才会在世界这个镜子里看见这些东西。其实身心都不是真实的,根本没有菩提树,也没有明镜台,人们身心的烦恼都是自找的。心里本来就空无一物,世界看起来自然也就是空无一物了。我看不见尘埃,心里自然也就没有尘埃,又为何需要清理尘埃呢?
真正的大彻大悟,大概是真的达到了心无一物的境界吧。慧能早已通悟了一切,甚至根本不需要修行了。因为修行的目的就是在于清扫内心,他的内心已经干干净净了,不需要清扫了。人的本心本性,原本清净无染。只要觉悟到这一点,就可以立地成佛。
我们平时看事物时,你带上有色的眼睛去看它时他就有了颜色和区分,你去除此心后再去看,其实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所以要看透实物,不看表像。
世间事物也是流淌变化的,心随它动,你就会跟着动,心不动,你亦不为所动,我们应该以定心才行,看世间万物缓缓流淌好了,不粘不染,这样才能生智慧,勘破万物。
弘忍看到这个偈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偈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
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
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六祖慧能是从一个家庭贫寒的砍柴樵夫,成了万世敬仰的宗师;一个劈柴舂米的下人,却成为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传人;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却说出了一部智慧宝典《六祖坛经》;一个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农民,却说出了“道由心悟”的千古名言。
这样看来智慧比知识更重要,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可谓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样学科的研究愈来愈精深,人们不断追求学习更高深的知识,研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博大、精深的知识为骄傲。知识使人知道了许多事,使人更聪明,人们能获得丰富的知识固然很好,但智慧更为重要,智慧表现在人如何正确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的加以应用,这些知识就失掉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