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读写能力非常重要,但现代学校教育未给予其(尤其后两者)应有的重视
听说读写是人与人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必不可少且缺一不可的能力,但现代学校教育对这四项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尤其是对听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十分匮乏的。
在古登堡发明印刷机以前,听和说在一个人一生的教育中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读和写。中世纪“文科七艺”(语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中的前三项包括语言运用中的各种技巧,后四项则是学会丈量、统计和估价的基础。(不过话说为什么音乐会是这些东西的基础...)然而文科教育却逐渐从学习过程中逐渐消失了。
Bachelor一词的原义:“文科七艺”是中世纪大学生在获得本科学士(Bachelor)学位以前一定要通过的课程。因此Bachelor学位是一纸“开窍”的证书,仅代表这些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启蒙和一定的学习能力与技巧,可以进军更高级别的知识殿堂,而绝非代表他们已学业有成。 (极大安慰了自己为英国读研的天价开销而滴血不已的心)
学好听说比学好读写更困难,因为听说过程稍纵即逝且具有群体特征
听说与读写是完全性质不同的两码事,因此必须要分别训练而不能指望一项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另一项的进步;且学好听说比学好读写更难。
第一个原因是,口头交流具有流动性和流畅性:读不懂的书可以重读,写得不满意的文章可以重写,读写因此具有永久性,没有时间限制,是可以不断提高的;但是说出口的话是无法收回的,漏听的信息也是无从找回的,说者或听者可以总结经验以便在下一次的听说中提高,但已经发生的听说过程是无法改变的。并且听和说的时间是相等的,两者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另一个听说比读写更复杂更难以掌握的原因是,读写可以是个体行为,但听说总是群体行为,这也意味着听说过程存在更多不确定因素。
听说的群体特征有萎缩退化或高度强化的可能
-
听说群体特征的萎缩退化
- 触发机制:听说双方有一方受到压制
- 表现特征:一方连贯性发言 + 一方默不作声
- 典型例子:咱们这一代受到的九年义务教育
-
听说群体特征的高度强化
- 触发机制:听说双方“势均力敌”
- 表现特征:听说双方双向交通、你来我往,一个人既是说话的人,也是听众,并且可以在两个角色之间任意切换
- 典型例子:商学院里的各种seminar (至少我经历的都还挺“众生平等”的)
各种与“说”相关的词义辨析
在接下来的这一部分里,作者简单辨析了与“说”相关的各种近义词,包括“谈话”、“讲话”、“讨论”和“交流”等,并指出他会在书中余下的内容中最常使用“对话”,因为这个词相对涵盖最广。
本书结构:分别讨论听说的三重方式
本书除了本篇前言外,共有三个中心部分:
- 连贯的发言
- 默不出声的听
- 对话
同时作者指出“对话”是这三种方式中最重要却又最难做好的,且对话的样式很多,既可以是轻松愉快的,也可以是明确庄重的;既可以是随意的天马行空的,也可以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作者观点:高质量的对话是人类最好的休闲方式
在前言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指出人类的休闲方式可以大致分为个体性休闲与群体性休闲,而他个人认为,能全身心投入到一场妙趣横生的对话中——让人既放松身心又有所感悟——是人类最好的休闲方式。同时他指出,为了真正丰富我们的生活,人类不但应该学会与人交谈的良好技巧,而且应该树立多花时间与人交谈的志愿与意念。(今天为自己的爱唠嗑找到一个不仅正当还有点崇高的理由呢激动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