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沂水陪护母亲四十多天,直到陪伴母亲走完生命的历程。办完后事回济后,心情一直也在悲痛中。
周日,儿子说预定了喜剧《抓娃娃》的电影,全家一起去看场电影,放松缓解一下心情。
整个观影过程,有开怀大笑,有哑然失笑,还有会心一笑,更有笑中带泪,哭中有笑……
《抓娃娃》是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沈腾和马丽的精彩演绎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一个看似荒诞却又发人深省的教育故事。马成钢和春兰夫妇为了将儿子马继业培养成合格的接班人,假装贫困并全方位监控他的成长,这种“捆绑”式教育方式引发了我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
马继业生活在一个被精心设计的虚假环境中,他所接触的人和事都经过安排。路边的外国友人、出题的小贩、推荐名著的邻居,甚至连“残疾”的奶奶都是演员。这种全景监狱式的监控压抑了孩子的天赋和个人兴趣,他的每一次“叛逆”都被矫正,爱好和梦想似乎都变得微不足道,唯有考上清北大学、继承家业才是被认可的道路。
我在笑中也反思,父母不能以“为你好”之名,去过度规划孩子的人生,而忽略了他们内心真正的渴望和追求。
影片中的细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马继业选择捡瓶子来“还债”,这一情节不仅是对人为制造苦难教育的讽刺,也隐喻了他如同瓶子一样,只是一个被赋予继承价值的工具人。
马继业父亲包体育场那一场戏。他们三口在体育场内收集堆积如山的瓶子,大门外面还有两个拣垃圾的人在愤愤不平:这年头,拣拉圾也得有关系才行。其中一个人,还用树枝从门下拨拉出几个瓶子来。这个场景,我看的很好笑,也很心酸。
马继业因为捡拾瓶子,被同学们嘲笑欺负。他的自尊被践踏,我到他眼中的泪水,无望,我在心被刺痛了。现实中,有很多的孩子被霸凌,被欺负,也不完全是贫穷,是因为父母没有给予孩子安全感、支持。
而奶奶的“假死”,更是对中国式父母忽视子女情感需求的深刻批判。奶奶的去世,整个葬礼上,只有马继业真正的痛苦流涕,悲痛欲绝,他的奶奶离他而去,他失去了最爱最疼他的人……
看到整个丧礼的场面,触景生情,我又泪流满面。尽管电影里的画面很搞笑,我却为马继业伤心,他的奶奶没有和他告别,就离世了,他会留下多大的心理创伤呀。马继业失去了最亲近的奶奶,也象征着他真实情感的被扼杀。
同时,电影也反映了现实中一些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马成钢代表了部分家长,他们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却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失去自我,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就像马继业在被精神控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出现幻觉,开始怀疑一切都被操控,放弃高考,也要去寻找真相。
影片结尾马继业以七百多分放弃清北选择体育大学,哥哥马大俊登顶珠峰后的呐喊,似乎暗示着与自己、与父母的和解。
后面马继业在赛跑中,放弃可能夺冠的比赛,拣了许多瓶子抱着开心的跑起来,那一刻,他脸上的笑容,怀里的瓶子,无不嘲笑着穷养留下的后遗症……
这让我思考,现实生活中,那些长期受到类似教育的孩子,是否能如此轻易地摆脱阴影,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呢?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教育不应是束缚和控制,而应是引导和启发。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去探索、去成长。与其说是“为我好”,不如真正地“为我叫好”,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每个人,要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我,不被他人的期望和设定所左右,努力去抓属于自己的“娃娃”,即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此外,沈腾和马丽的表演默契十足,为影片带来了许多欢笑和轻松的时刻,使得整个观影过程既有深刻的思考,又有愉悦的体验。他们将角色演绎得十分生动,让观众能够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总的来说,《抓娃娃》不仅仅是一部喜剧,更是对教育、家庭和人生的一次深刻探讨,让人在欢笑之余,也能对自己的生活和教育方式进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