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
有天道[1]焉,有人道[2]焉,有地道[3]焉。兼三才[4]而两之,故六。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
道有变动,故曰爻[5]。
(《周易·系辞下》)
【注释】
[1]天道:道,原指道路。天道,最初包含有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过程和用以推测吉凶祸福的两个方面。《书·汤诰》:“天道福善淫祸,降灾于夏。”《国语·周语下》:“吾非瞽史(掌吉凶、礼事的官),焉知天道?”又《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后老子首先强调“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庄子进一步发展了天道无为而自然的思想。汉·王充《论衡·谴告》也说:“夫天道者,自然也,无为”,以天道指自然之道。
[2]人道:指人事、人伦。《易·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清·戴震指出:“人道,人伦日用身之所行者皆是也。”(《孟子字义疏证·道》)
[3]地道:指人类生活在其中的自然地理环境情况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4]三才:指天、地、人三者。才,亦作“材”,互通,有材质、本质义。
[5]爻:组成《周易》中卦的基本符号。有“—”和“--”两种。“—”是阳爻,爻题中用“九”表示;“--”是阴爻,爻题中以“六”表示。每卦都由阳爻和(或)阴爻组成。《易·系辞上》:“爻者,言乎变者也。”又《系辞下》:“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以阴阳爻的变动象征天下事物的变化。
【解读】
《周易》,由原来的卜筮之书,发展到“天人之际”的学术领域,而为中华文化思想之源。后此而有诸种文化,中医药学亦为其流。此即“广大悉备”之意。天、地、人,古称“三才”。三者关系密切,各具阴阳,《周易》备言其运动变化之情,称“三才之道”。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立元神》指出:“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中医学渐成于先秦、汉初,是在《周易》“三才”思想影响下形成的。
《黄帝内经》曰:“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素问·至真要大论》)故强调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素问·著至教论》),认为唯有这样,方“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同上)。
正如其说,《黄帝内经》一书,始终正确地指导着中医的理论研究、临床和实践,虽然历经千百年,却犹显其旺盛的生命力,甚至在现代医学昌明的今天,还能越来越受到世界医学界有识之士的重视。
在《周易》“三才”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医学,是高瞻远瞩,宏观地研究天、地、人全面关系的医学,是一种充满哲学思想的医学。因而,孙思邈认为:“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张介宾说:“医《易》相通,理无二致。”
【参阅】
《素问·气交变大论》:“《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岐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变化者,人事也。”
东汉·王符《潜夫论·本训》:“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翻然自化,浊清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类化生,和气生人,以统理之。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