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里的“数理论”,主要集中在下面几段话上,一是上传第五章“極數知來之謂占”;二是第九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仂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三是第十章“參伍以變,錯綜其數”和“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上面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天地之数”,也就是“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
二是“大衍之数”,也就是“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三是“乾之策”与“坤之策”,也就是“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仂以象閏;五歲再閏,故再仂而後掛。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有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
四是“数”与“变”的关系,也就是“參伍以變,錯綜其數”;
五是“極數”与“占”的关系,也就是“極數知來之謂占”;
六是“極數”与“象”的关系,也就是“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
《系辞》讲“《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四道”当中,至少有两“道”是与“数”有关的,这就是“占”与“象”,“占”通解为占卜,也就是算卦,如果按《系辞》的解释,那就是“極數知來”,这也就是说不做到“極數”就不能“知來”,不做到“極數知來”也就不是“占”或不能够“占”。象也要靠数,不做到“極其數”,天下之象也就确定不下来。对占与象的全面理解我们另当别论,这里只是说数有着比占与象更深刻或更确定的内涵,这一点是不会错的。那么是“数”?什么是“極其數”?怎样才能做到“極其數”呢?
原来“数”才是构成卦爻的基本单位,或者也可以叫做“素”,这是单纯到不能再单纯的物质。“極其數”的意思就是包容全部的数,如果不能或没有包容全部的数,卦体就建立不起来,勉强建立起来也不完整。“極其數”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这些数一定是有限数,如果是无限数,那么这样的数也就无法全部包容。
《系辞》的可贵之处在于提出了“極數”和“極其數”的思想,也指出数与占和象的关系,但却没有做出正确的解释,没有明确指出数与卦爻的关系,因此也就出现了两种偏差,一个是没有做到“極其數”,比如说假定只有六个爻才能做到“極其數”,那么三爻卦的八卦就不是“極其數”,最多也就是用了全部数的一半,因此八卦就不能做到“極數知來”,也不能“定天下之象”。再一个就是随意突破易数的界限,把有限数变成了无限数。所谓“策数”其实就是无限数。
《系辞》的最大功绩或最大功绩之一是提出了天地之数,可惜的是也没有做出正确的解释,反倒为后人留下了多少疑团和误解。
天地之数不是普通的自然数,更不是什么奇数与偶数,而是“天”与“地”相互度量的结果,二十五个天数是个有限数,这个数是不能多也不能少的,在“天”的范围内,也可以说这是个绝对数;三十个地数也是有限数,这个数也是不能多和不能少的,在“地”的范围内也可以说是个绝对数。天数与地数是两种不同质的数,不同质的数无法比较,为要比较,这才找到了天地之数,对天数与地数而言,天地之数是一种没有质的数,因为它既不属“天”,也不属“地”,但对自身而言,它又不是没有质的数,而是没有质的差别的数,在这种情况下,数就是它的质,质也就是它的数,所以天地之数是一种质和量相统一的数,五十五个天地之数也是个有限数,或者说是绝对数。
由于五十五个天地之数是在包括一个零的条件下出现的,所以构成卦爻的“素”也就有三种,一种是天数,另一种是地数,还有一个零,三种“素”构成了六爻,构成了卦体,六十四卦只是卦体的不同形态,就数而言,它们没有什么差别,都是由这三种“素”或者说是五十五个数构成的。
假定没有天地之数,人们的认识就永远不能深入到卦爻的内部,了解和掌握卦爻的数构成,了解阴阳区分的界线和相互转化的根据,但一开始《系辞》作者就没有看到天数与地数是代表着两种不同质的数,而是当成了同质的奇数与偶数,引出了奇为阳、偶为阴,把有限数变成了无限数,从而也远离了天地之数的本旨。
在易学史上,大衍之数也是一个千古之谜,实际上,大衍之数是对天地之数的一种区分,这种区分不是依据的“天”、“地”,而是依据的“动”、“静”。55个天地之数当中,有7个数用于定位,其中天数3个,地数4个。用于定位的数是不能离开本爻的,相对于这个爻来说,它们就叫“静数”,另外48个数(其中天数22个,地数26个)可以在不同的爻之间运动,所以这些数就叫“动数”。在定位数中,有一个天数和一个地数轮流“上岗”,此起彼伏,此伏彼起,从不离开本爻这个角度说它们是“静数”,从轮流上岗这个角度说它们也可以叫“动数”,这两个“动数”加上能够周流六虚的48个动数,这就是50个“大衍之数”的由来。为什么“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呢?原来50个大衍数是“在编数”,由于有两个数是轮流上岗,所以实际的“上岗数”是49个。爻的阴阳性质,就是由爻内所含天数与地数的比例不同而决定的。
大衍之数是有了方位性质的天地之数,它启示人们要把天地之数与卦爻之数联系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天地之数向卦爻之数转化的中间环节。同样可惜的是《系辞》作者没有掌握这个环节,而是在这里滑入了与卦爻之数不着边际的“乾之策”与“坤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