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减法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有些人是主动选择减法生活,也有些人是到了某个年纪被动选择减法生活。
爸爸的一个同事,90岁的王伯伯和王伯母住进了养老院。生活了几十年的那个家,满屋子里都是王伯伯和伯母的藏品,稀罕的珍藏又或者是多余的废品,堆满了他们三居室的家里,两位老人入住养老院后,子女们开始着手整理老房子,毕竟90多岁的老人,离开是早或早或晚的事情。
王伯伯年轻时喜欢收藏石头,奇形怪异的珍品房间里到处都有。
处理是必须的,无论王伯伯怎样都不甘心不情愿,心里也明白,他们终究是老了,那些东西他怎样当做宝贝。子女们不喜欢,也只能以低价慢慢出售了。
爸爸聊起王伯伯的事情,似乎有一些触动,还不到80岁的他,似乎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和父母聊天,爸爸满怀期待想要把一些书送于我。他说,书架里的书都在着手整理,想要送予我。
爸爸的心思我明白,还是直接拒绝了,纸质的书家里书橱已经太多太多,也觉得需要现在开始着手整理,毕竟真正想读还反复读的书是越来越少了。
听生命礼物这本书,作者家里藏书甚多,同一本书会收藏不同的版本,所以收藏数目甚是可观,可是生命的最后时段,自己的宝贝却少有适合人可送,因为曾经喜欢的那一拨人多数不在世了,后辈们对那类书多不感兴趣。
老年人面对生命终点时,想要把些藏品送给儿女做纪念,懂事的子女们也只是象征性选取一两样,作为一份念想罢了。
又或者子女们一样也不愿意保留。八九十岁的老人,子女们大多也都五六十岁了,人生也进入了某一个时段。到了某一个时段的人,健康的身心才是珍品,身外之物大多已经看淡了看轻了。
樊老师也说,他在北京逛书摊时,看见那些原作者亲笔签名那些书目,曾经也当做宝贝一样收入囊中,当时还觉得那些卖书人都是傻瓜,其实仔细想想当年藏书者读书者,都渐渐老去了啊。
爸爸终于意识到他收藏的一年年报纸,一摞摞杂志,一本本典籍,再保留下去没有多大意义了,无论怎样,喜欢随着时光的流逝,那些喜欢也仅限于那些喜欢里,不会再延展了。
他当做宝贝一样,从年轻保留到年老的那些藏品呀,他以为三个孩子中的大女儿会欣然接受的,却没想到笃定可以传承的东西,大女儿也直接不要,这让他有些意外:你为啥不要?你不是喜欢吗?
意外也是短暂的,他瞬间就意识到一些啥。爸爸他明白了,爸爸老了,大女儿也50多岁了,年龄和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想当年我偷偷翻阅爸爸那些大部头书,也曾经因为沉醉在书里,忘了做家务忘了喂猪挨熊,那些场景仿佛还在眼前,可是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时代变换中,纸质的书读的越来越少了。
生命的礼物作者珍藏的那些宝贝呀,在子女们大多没有啥特别意义,无论当年怎样不惜重金选购来的宝贝,伴着岁月无声无息失去意义了。
都说人到中年要开始,有意识带着一份觉察,开始做减法了。
惊闻一个朋友,比我年长几岁的姐姐,把小城的所有房子全部出售了。全部售出没留一套房子自住。就是说在我们小城,她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落脚了,这实在让我们诧异。
之所以做出这个重要决定,是因为她家的一个重要亲戚突然离世。60多岁的人猝然离世,亲戚众多引发了好多官司纠纷,这让她们夫妻俩看着有些发怵,下定决心出售房产。
尽管女儿一再阻拦,让她留一套房子,她家先生却似乎反应过激一样,全部售出了。
那家亲戚60多岁,只有一个独生女儿。因为人走的匆忙,没有任何遗嘱。当独生女儿开始处理后事时,各种问题扑面而来。有些农村人骨子里认为家里没有儿子的家产,侄子应当应份得到一些。
那个大姐家的先生,主要亲戚也都在农村,他们平时的言语论调中也有一些苗头,这让大姐家的先生意识到什么,不知道未来和明天哪个先来,最好的爱女儿爱媳妇的方式,就把所有的能处理的家产先处理了吧。
在他着手处理房产事宜时,果然农村的一些近亲生出了一些事端,当然因为家里的男人还在,活人在有些事情总是好处理的嘛,这让大姐也生发了很多的感慨。
房产全部售出之后,她们在孩子城市里租了一套小居室,不远不近的距离,帮着照应儿孙们的生活。
各种资金去向,各种理财账户也提前都做出了一些妥善安排。养老金储备足足的,心里更有了底气。大姐和她家的先生为意外突然来临,似乎做好了准备,活的从容洒脱。
大姐减法生活做的很彻底,无论是在女儿的城市里的小公寓,还是我们小城的小公寓,因为房子小置办的家具自然就少,家具少了,清洁整理打扫自然就省了心。
大姐在小城生活并不多,租住的小公寓很小,家家都有的冰箱,他们就省去了。大姐说冰箱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必需品了。
那个大姐大多数时间,都是住在女儿的那座城市里,所以小城租住的小公寓里冰箱真不是必须。偶尔回来短住一段日子,生活物资也随处可购。吃的喝的也一键送达,高效快捷还新鲜。
电视自然也是没有的,大多数家庭的电视似乎也是个鸡肋。大姐家自然更不是刚需了,所以他们没有购置电视。
像大姐这样极致的减法生活,在不到60岁做的这般彻底的人,还是少数。
总觉得达到这样水平人是智慧的,也是稀少的,他们活的明白,看的通透,对物品没有任何的依赖,或者说他们心里是富足的,敞亮的,没有啥惧怕的。
和先生说起那姐姐的事情,先生就觉得那夫妻俩做法是有违常理,总觉得至少应该留一处落脚处。在先生看来到了某个年纪没有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终归是不踏实的。
这或许也是大多数人的心理人,需要一份归属感,而归属感就是自己的房子成全的。
减法生活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渐渐老去就是在不断的做着减法,无论你是不是愿意,减法生活都是终点。
人本就是赤条条来赤条条去,尘世间有形的物丝毫带不走。
人到中年大多就开始启动了减法生活,不断的减少各种无效社交,不断的减少,那些非必需的物品依赖。
那天阳台看花时,看着各色花儿竞相开放,眼看着那朵长春花落到花盆里,花开花落就是这样自然,瞬间意识到阳台的花盆有些多了,不知为啥,就觉得阳台有些拥挤,想精简再精简。
几十个大大小小的花盆或是开花的,或是不开花的,安放在房间不同的角落里,环顾四周仿佛觉得有些嘈杂,似乎应该减少一些去。
看哪,人的变化就是这般有意思,有一段时间我疯狂购置花盆,搜寻各类花儿,为着油画吊兰到处用心思,终于入手一盆,然后两盆再然后三盆,现在已经分出了四五盆。
觉得心满意足,觉得赏心悦目,一段时间以后的此时此刻,怎么觉得有些重复,有些拥挤了呢。
暑假开启了济南小住模式之后,或许以后偶遇去济南小住。先生侍弄花草明显有些应付,所以啊,减少花盆的数目似乎是可以开始。
这般的减法说起来也是和年龄有关呀,到了某个年纪,到了某一个年龄段,生活模式有所改变,减法是必须的,比如此时此刻减法生活就启动了。
到了某个年纪,就是不再装模作样拥有很多的朋友,朋友圈不断缩小,无意义的社交也在不断的缩减。
当不需要外在的繁华喧闹来装饰自己时,能在不断减法生活里。享受自得其乐,大多是到达某种境界了吧。
有些人从繁华处回归到山村,开始安静过着减法生活,实在是令人向往。可是,那样减法生活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应的,内在不够富足,大抵是适应不了那般的日子。
人到中年不断的开始告别,告别年迈的老人,告别那些熟悉的长辈。
生命的礼物里有一段话写的很有意思,说到了某个年纪,如果朋友多,或许不是好事情。因为呀,你常常会收到朋友离去的信息,不断要告别,告别就难免哀伤痛苦,影响心绪。
如果是敌人多的话,反而是好事情,因为你会不断听到,你这个敌人去世了,那个敌人走了,敌人走了总比朋友走了更舒适。别人走了,自然心情要好,开心要多一点。
这话很有意思,尽管有些幽默,却似乎是那么回事呢。
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