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睡不着,莫名其妙的就想起了罐头这个事物。
我是80头的那批出生,童年的时候,虽然物质已经不是那么匮乏,但是远远不如现在有如此多的选择。
至少罐头这东西,就属于有那么寥寥几种但也不是随时可以吃的类型。
我喜欢吃梨。
因为在剑阁老家出生,所以苍溪雪梨这个品种那是没有少吃的。不过梨子一年也就10月左右能够吃点新鲜的,过后可就什么也吃不到了。所以,雪梨罐头就成了很好的替代品。
最早的罐头就是个底部有成人男性掌心大小的圆柱体,高度大概2/3掌吧。里面的梨子大多是鹅蛋大小破开两半的梨肉,每瓶5个或者6个——我严重怀疑是把个头太小卖不掉的梨子都做成了罐头——偶尔会碰见离谱的,4个就塞满了一个罐子,当然,少见。
没过几年,罐头就变了形状,由圆柱体变成了大肚罗汉,只是里面的雪梨没见增多,糖水却是加了。
那时想吃雪梨罐头也不容易,买回来总是放在柜子里,而且明令禁止我偷吃,只有在过年过节或者亲朋好友带小孩过来了,才会打开让我们这些小家伙尝尝。不过同辈里我吃的比较多,因为每年都回老家一两次,外婆知道我喜欢吃这东西,到家总是给我管够的。
其实说起味道,就是甜酸的糖水。梨子去了核,用叉子插着,一两口一个就没了。我怕吃的太快,会全部捞出来,用刀切小了,再放回罐子里,然后用叉子叉着吃。雪梨切小了以后,叉子不是那么容易叉上,就像玩游戏,往罐子里戳上半天,才叉住一块,很有成就感。就这样,能玩上很长时间,吃完以后记忆也就非常强烈了。
吃完梨肉,喝完糖水,罐子还不能丢。带密封螺口的玻璃罐,那时节可是好东西。洗干净,晾晒干了,是可以用来装调味品的。什么盐巴,花椒,胡椒,辣椒,各种绿豆红豆黑豆,辣椒油猪油什么的往罐子里一放,碗柜里一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好用。
后来交通发达了,温室大棚多了,不同的月份也能吃到不同的梨,这罐头才慢慢退出大家的视线。但是它没有消失,超市的货架上,水果罐头里,雪梨和杨桃,橘子绝对是前三的存在吧。
雪梨罐头之外,还有两种,午餐肉和豆豉鱼。
我纠结了一下,还是把午餐肉放在前面。
最早吃的午餐肉罐头,可不像现在的包装这么小气。那是实实在在锅盔大小的洋铁盒子,圆圆的,箍死的包装。开起来非常费劲,用砍刀下沿的尖角一下一下戳开口子,练成一条线,再用钳子拉开。当然,如果劲儿大,用帕子护住手,也是可以拉开的。只是要小心,不少人这么干的时候,给手上开了口子。
那时节罐头也不掺假,实实在在的肉多淀粉少,时常能吃到没有搅碎的肉疙瘩。蒸热以后,扑鼻的肉香,不比新鲜肉差多少。如果家里自己吃,直接把罐头蒸熟,用勺子挖着下饭。如果是有客人,那就讲究点,蒸熟了,得翻出来,用刀切了片,码在碟子或者碗里,才能端上桌子。不过这时候,我是没指望吃够了,得照顾客人。
不过午餐肉风靡,还是麻辣烫和麻辣串盛行以后开始的。
我的印象里,先有的麻辣烫,后来才有了火锅。
最早吃麻辣烫的时候,应该还住在父母单位在厂区附近的小区里。那个小区是单身宿舍楼与套房连在一起组成的。在进大门左手的单身宿舍一楼,有肖姓一家,家里有两个在厂里上班,屋主的老婆和小儿子做点零工。不知道他们家哪里去学来的麻辣烫技术,总之,没有任何预兆的,肖家的麻辣烫就出了名。一个大院几百户人口,没去照顾肖家生意的少之又少。
肖家在楼背后废弃的空地养了家禽,种了菜,然后那家人又喜欢钓鱼,就这三样,麻辣烫的汤底就有了。再加上料配比的好,酥脆的花生面绝不含糊,回头客那是一波一波的来。那时节效益好,父母收入不错,再加上家里人都喜欢吃,好像父母和他们的关系也不错,所以没少照顾肖家的生意。
每次老爷子和老佛爷因为撞班没时间做菜,就让我去肖家弄一份麻辣烫回来。那时候的麻辣烫没这么多选择,都是有什么吃什么,每个人一样。但是无论怎么变,笋干扯的丝和午餐肉都是不会少的。午餐肉算是荤菜的麻辣烫,切成指头粗细,拇指长短的条,每份有个两三条,烫的软软糯糯的,心子里带着辣味的烫,一口下去,先是麻辣调料香,再是浓浓的肉香,最后心子里的热气带着辣气爆在口腔里,舌头上,眼泪花一下就滚了出来,还得张着嘴使劲哈气,让舌头缓缓劲儿,降降温。就这样,我对午餐肉的记忆就建立了起来。
厂子这边有麻辣烫,老家有着另外一种吃法,麻辣串。
麻辣串要配料,这配方每家不同。据说有人专门做配料来卖的,只是听说,至少我没找到过。
料炒好之后,加高汤直接煮,等煮开了就关火放在一边。剩下的时间就是串菜,同现在的烧烤串串一样,不同的是,签子更长,串的菜更多。到了时间,做麻辣烫的馆子就把做好的料汤分在几个锅里,看家底,最少的只有一锅,大多数都是两到三锅,然后把串好的签子放进去煮。蘸料是绝对的炒干辣椒面,没有其他。
我回老家以后,经常找本小说,就去麻辣烫的馆子坐上很长时间。荤菜基本就是午餐肉,也是大拇指大小的条,一般是三个一串,就放锅里煮着。想吃了,就找一串出来,沾上辣椒面,往口里一放一扯。串要趁热吃,冷了就没肉香,又不能太早,早了舌头受不了。这分寸只有吃的时间长了,才能掌握,大多数人刚吃的时候,都是被烫个够。所以麻辣烫附近总有卖汽水冰棒的,烫了,就喊一声,于是一瓶汽水或者一根冰棒就送了过来。
有时候出去玩了回来时间不适合,家里没人,还可以买份蒸凉面,拌好了,挑上几串午餐肉,豆腐干,藤藤菜或者凤尾,沾了辣椒面放在料碟里,咬口午餐肉,再配根菜,最后塞上一口蒸凉面,满满的肉香米香配着菜香,裹着酱油香油下肠胃,这肚子瞬间就鼓了起来。
就这样,午餐肉算是记在了骨子里。
可惜,现在鲜肉多了,午餐肉反而越来越假。先是包装变成了长方的小铁盒,慢慢的罐头里面的肉越来越少,淀粉越来越多,吃上一口,口感渣的要命,味道更是没什么特点,渐渐的就从日常的餐桌里撤了下去,只在火锅中出现了,甚至因为火腿肠的品种越来越多,连火锅里的份额都被挤占的越来越少。
真是可惜。
最后说说豆豉鱼罐头。
这种罐头大概算是少有的良心品种,从第一次吃到现在,那包装就没怎么变过。扁椭的铁盒,红黄的包装纸,再加上两条鱼的图片,基本上在货架里不会找错了。唯一的麻烦是,现在的牌子有点多,不知道那个味道更合适罢了。
豆豉鱼的好处是什么,方便。锅里一蒸就能上桌,或者连蒸都不用,拉开了盒盖直接吃就行。所以这个罐头就同榨菜一样,成了野炊、远行、学校夜食、加班补餐的必备产品。
我小时候很少吃这个罐头,反而是大了以后,因为住宿舍肚子饿,用来配快餐面吃过不少。最经典的吃法是,第一天买点馒头,只吃鱼来配。第二天把盒子里剩下的豆豉料搭配普通的泡面,又能饱餐一顿。再后来上了班,这罐头就吃的更多,下班太晚,不想炒菜,就烫点素菜或者做个蔬菜汤,配上剩饭或者面,蒸个豆豉鱼的罐头,一顿就解决了。同样的价格,比外面吃的舒服。遗憾的后来价格越来越高,比在外面吃个炒饭或者一碗面还贵,只能放弃。偶尔的,出去玩的时候,同馒头或者饼子一起,当作应急的饭菜,还是可以胜任的。
整体的说来,以前常吃的罐头食品在生活中的比例越来越小,再加上包装越来越小,内容越来越少,价格却是越来越贵,替代品又越来越多,不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发展下去。
所以,罐头君啊,你还好吗。你学习国外的罐头,把包装越做越漂亮,价格越提越高,买的人却越来越少,你,真的过的好吗?
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刚好丢掉了十几年历史的罐头盒烟灰缸,那是高中时吃掉的午餐肉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