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哲学家说“我非我”。我是抽象的我,抽象到可概括成所有的人,而不是具体指哪一个人。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好概括,所有与我有关的社会关系都是我的一部分。“我”的世界,以我为中心,发散出去。可是,这似乎只关照到了我社会的一面。我的内在好象只是我自己的事。
心理学上,“我”有多种称谓,本我,自我,超我等等。天性使然的本我,理想完美的超我,以及挣扎在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自我,哪个是我?好像哪个都是我,有时候又分不清哪个才是真正的我。
小时候,似乎是突然意识到“我”的存在。我跑来跑去,小狗也跟着跑,房子就也晃来晃去,似乎全世界都在跟着动。我停下来,所有的东西都停下来,小狗吐着舌头看我。记得非常清楚的那么一瞬间,我意识到我叫什么,我在哪里,我正在做什么。原来这就是我。
其实,在那之前,我早就是我了。听大人说,我是个非常乖巧的孩子,很懂得听话,很招人喜欢。我在不知道自己是谁之前就已经本能地懂得了生存之道,知道讨得别人喜欢才能更好地生存。
后来,这一直是我的生存之道。我小心翼翼地观察别人的反应,别人高兴的,我便去做,别人不喜欢的,我就不去做。我象照镜子一样,在别人的眼中观察自己,看到的是自己的影像,却以为就是自己。
所以,我那么在乎别人的评价。我理解不了,我就是我。我怎么能就是我?我还是爸妈的孩子,我是姐姐的妹妹,我是老师的学生,我是同学的伙伴,离了他们,我是什么身份?我还能是我吗?没有他们的肯定,我能算成功吗?
我又时常被看不到的自我折磨。妈妈说我是学生,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臭美跟人家比吃穿。可我就喜欢同学穿的漂亮轻便的脚蹬裤,只要9块钱就可以买到,我家又不至于多穷,妈妈却死活不给买。我关在房间里哭,不明白到底是我错了还是妈妈错了。
在学校里,我的价值就是分数和排名。成绩好了又乖巧就是好学生,成绩不好,就是丢了学生的本分。幸好,我的成绩一直在中上等,还算有些价值。
工作之后,没有显而易见的学习成绩做评判了,别人的评价显得更为重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说你优秀你就优秀,说你脱离群众你就脱离群众。我更加小心翼翼,我在别人的评价里判断着自我的价值,随着别人的评价而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