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这篇课文取自部编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本单元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而又简洁明了,是一篇很富表现力的文章。课文按照时间顺序,形象地描绘了夏日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进而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启发我们应该多注意身边大自然发生的变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想要在教学中落实单元语文要素,首先就要将其与课文联系细化为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解读的基础上,我制定了本课的具体教学目标,除了基本的掌握基础字词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之外,最关键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能够依靠文中的关键词句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自然景色的变化,并在语境中体会“压、垂、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有了教学目标,接下来就是具体执行,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关键词句信息。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如下的方法:
层层递进理清框架找信息。教学中,我将本课内容的掌握又细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在预习中提出任务,将课文按照雷雨降落的具体过程划分为三部分。很明显学生只要读了课文就能知道本课是写的夏日雷雨场景,这一点上无需浪费时间,所以第一层就要求他们通过阅读将这一场雷雨的雨前、雨中、雨后给分开。并在文中划出关键词句作为划分依据。事实上在执行中,很多学生这一步就没有做好,在我上课提问时,大部分同学都能通过“雨下起来了”这一句将雨前(1.2段)和雨中(3段开始)给区分开来。但是对于雨中和雨后的划分却产生了两个意见,分歧就在于第7自然段是否属于雨中的景象,我让两种意见的同学分别找出了他们划分所依据的句子,第一组同学依据“雷声小了,雨声也小了。天亮起来了。”两句话,认为第7段应该属于雨后的景象,而另外的同学依据“雨停了。”一句得出结论第8段才是雨后景象,第7段不是。由此,我把两个句子都放在黑板上让他们自己读,去选择哪一句的信息更为明确,很显然是第二句“雨停了”,“天亮起来了”并不代表雨停下来了。那第一步就出错的同学也就意识到,提取关键信息也准确,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去主观判断一些句子的意思。第二,看一看作者分别描写了雨前、雨中、雨后的哪些自然景物。这一步在课上初读课文中进行,边读边划,但是不占用太多时间,主要是检测学生能否找全面,相对来说难度并不大。第三,具体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自然景象的。也就是细读感悟,感悟作者对每一个自然景象描写时所用语言的精彩与独特。这一步用时最多,学生先自读圈划出觉得好的或者不懂得词语,大家再一起讨论交流,在比较中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与简洁。三步层层递进,最终使学生能够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作者对夏日雷雨自然景象的描写。
多种形式读课文找信息。预习中要求学生大声朗读找出关键句子划分课文。课上初读课文时学习边默读边圈划,划出自然景物。细读感悟部分是重点,首先分段落点名部分学生起来朗读课文,其他人边听边圈划印象深刻或者有疑问的词句。然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关键句,先读词再读句,例如“黑沉沉”“压”“一动不动”“垂”等,把这些词语反复读出感情,再读句子,读出雨前的压抑、先动后静、电闪雷鸣的景象,自然就能体会到作者语言的精妙。其次是对比着读,给关键词句找一找近义词,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词句表达,对比着读几遍。雷雨中,让学生自己读,交流读懂了什么,学生说到了雨大,引导他们都从哪些地方了解雨很大,学生从“看不清”,从“哗,哗,哗”体会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那么换成“淅沥沥、沙拉拉”肯定是不可以的。而当一个学生起来说自己“渐渐地”,我顺势而导,能去掉一个“渐渐地”吗?学生讨论后,认为雨不是一时变小的,是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逐渐变小的,由此越读越轻,读得非常到位,体悟也更加深刻。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相对来说还是较低的,所以多读、各种形式的读还是必须的,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读,体会作者描摹景物时用词、造句的生动、形象。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文读百遍,自然能体悟语言的美”。
利用图画感知内容信息。低年级学生的词汇量、阅读量注定了他们不能很好的自己去理解文中的一些词句,单纯语言的解读不仅枯燥而且效果不好。所以适当的运用图画很有必要,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课文情境。例如“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一句,学生很难体会那种感觉,也就体会不到“压”字运用的精妙,此时给他们一副黑云压顶的图画,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了那种氛围。再如“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中的“垂”,字意解释“东西一头挂下”,学生听完还是一头雾水,此时出示一副蜘蛛从网上顺着一根丝垂直向下逃跑的动图,学生很容易就懂了“垂下来”这个动作写的是多么的简洁而又准确。如果先给出他们一幅图画,再让他们去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那他们就能很快的找出文中自然景物描写的那些精彩句段,也能更深入的理解与掌握。
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课文内容转化为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针对学生学情设计合理有效地教学活动,一步步引导他们去落实,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