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的开头,陶行知先生用了一个问句来揭题,即“小孩子懂得什么?”。是啊!当我看到这个问题时不禁思考小孩子真的什么都不懂吗?
在我之前的固有思维里,一提到小孩就是调皮,只知道玩乐。其实不然,在我参加教学工作的这一年里,我的这种固有思维轰然坍塌!原来一年级的孩子这么有趣,他们也紧跟着时代发展,各种网络热词张口就来,对于他们感兴趣的方面家长们也有进行着重培养,使小孩子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大显身手。
当然,这只是依托社会发展大环境下物质富足做前提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小孩子这个年龄阶段本身的特点,即童真、永远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强、学习接受能力快等等,但是这些特点往往随着教师课堂的授课模式所被掩盖了。陶行知先生也在书中讲到了关于《糊涂先生》的两首诗,如果小孩子们都被认为是笨伯、凡庸、坏蛋,那怎么可能会相信他们是发明家、科学家呢?而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幸福生活,电器、交通工具、无线电、高楼大厦、以及家具用品哪一项不是被发明家、科学家、设计师、建筑师等优秀人才创造出来的呢。那这些优秀人才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未必优秀,可是依然阻挡不了兴趣的种子在心里悄悄萌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为人类的幸福生活出谋划策!
在我所教的班级中,不乏有几个捣蛋鬼,其中一个小男孩学习成绩很差,写的字也歪歪扭扭不好识别,个子小小的,黑黑的,但是一双滴溜溜眼睛仿佛会说话一样,一看就是个小机灵鬼。细问之下,原来他喜欢武术,在家长的培养中也参加定期的武术训练。自从知道他有兴趣特长之后,我也放下心来,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他能把一个兴趣点坚持下去同样也会有所作为。这里不是鼓励所有的小孩子都去参加兴趣培训,而是说希望孩子们能够遵从本心,老师也要尊重鼓励孩子的兴趣。同时,在一年级阶段,看图写话是学生写作的基础,根据图片所展示的有限内容发挥小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这一教学目的本身的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可是在一些老师的处理下变成了孩子的负担。这是因为一些老师为了节省批改作业的时间精力,选择给学生统一答案让孩子们抄下来,而不是让孩子们自己发挥。这种作为简直是扼杀了小孩子的想象力,逐渐被固化了思维,直到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愿去动脑筋思考问题,长此以往,简直细思极恐,与“糊涂先生”有何区别?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不能仅变成一句空口号,要切实的站着小孩子的角度和立场来考虑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最适合小孩子的。这个问题没有固定答案,需要我们变成小孩子去寻找探索。陶行知先生又讲了,莫学孙悟空,仅变一个表面的小孩子。那到底怎样变一个内外如一的小孩子,这个问题我还有一些想不明白,恐怕要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中去寻找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