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对斯蒂芬·金都不陌生,《肖申克的救赎》、《伴我同行》、《迷雾》、《闪灵》等一系列电影都改编自他的作品。今天跟大家分享他写的《写作这回事》,这本书可以理解为一半是自传,斯蒂芬·金对于自己创作生涯的回忆录;另一半是写作指南,带你上一节畅销作家的小说课。
斯蒂芬·金可以说是世界上读者最多,声名最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他一直持续写了40多年,作品数量多达200多部短篇小说和40部书,全世界总销售量超过3.5亿册。而且他的每一本书质量都奇高,有超过70部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改编自他的作品,因此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斯蒂芬·金看来,写作和生活本来就是一体的。要想成为一个作家,把写作当作自己的终身事业,就得把它和生活紧紧绑定在一起。写作不是一个需要刻意经营的事,而是一种长期稳定的状态,像吃饭睡觉一样支撑着生活继续。
1.关于斯蒂芬·金的成长经历。斯蒂芬·金1947年出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市,他两岁的时候,父亲欠了一大笔债离家出走后再也没回来,所以斯蒂芬·金一直是跟着母亲和哥哥生活,在单亲家庭里长大。
他印象中,小时候总是在搬家。母亲靠到处打工的微薄收入来抚养两个孩子,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把他们丢到朋友家住一阵子。斯蒂芬·金在该上一年级的那年,基本上都休学卧病在家。那段时间他读了大概有六吨重的连环漫画书,粗略估算得有一万本以上。后来某个时刻,他忽然开始连抄带编自己写故事了。
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妈妈读了这些故事后实在太喜欢了,于是问斯蒂芬·金这些是不是自己写的,虽然面子上确实有些过不去,但斯蒂芬·金还是老老实实承认大部分是从漫画书里抄的。结果妈妈不但没责怪他,反而鼓励斯蒂芬·金自己写。妈妈的鼓励让斯蒂芬·金觉得自己一下子拥有了无限的选择,仿佛被领进了一幢有很多门的大房子,他喜欢哪扇门,就可以随便打开哪扇,而且他一辈子恐怕都开不完这些门。
斯蒂芬·金11岁的时候,家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十四英寸的黑白屏幕里装满了许多稀奇古怪的故事,而且妈妈还给他送了个圣诞礼物——一台皇家牌打字机。从此他就在开始用这台打字机来写他的故事了。
但对于斯蒂芬·金来说,能够成为一个大作家,从来靠的不是灵光一现的瞬间,而是不停地累积。就像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只有持续不断地跑,才能有越过终点线的那一刻。
斯蒂芬·金从13岁开始向杂志社投稿,故事一直被拒。直到十六岁那年,才出现了第一个让他感到有希望的退稿条,内容是这么写的:“故事不错。不适合我们,但确实不错。你有天分。继续来稿”。短短钢笔写的潦草四句话,照亮了他那年阴霾的冬天。后来,在他成名的十多年后,他又将这篇退稿重写了一遍寄给了原来的杂志社,可想而知这次的结局顺利多了。
斯蒂芬·金感叹说:当你取得了一点成功之后,一般杂志社就很少对你说“不适合我们”这样的话了。所以作为一个写作者,我们不要在意每一篇的得失,更重要的是长期量的累积。
如果说他的母亲是为他推开写作这扇门的人,那么他的妻子就是陪他在写作这条路上坚定不移走下去的人。斯蒂芬·金和他妻子塔碧莎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认识的,他们都喜欢读书和摇滚。从看到这个女生的第一眼,到他们在一起谈诗歌谈写作,斯蒂芬·金几乎确信,爱情并非偶然。
结婚后,即使生活很艰难,斯蒂芬·金的妻子对他的写作始终都给予极大的鼓励和支持。他在书里写道:“哪怕我太太曾经透露出那么一点点意思,觉得我写作是在浪费时间,我的这份心肯定早就失了大半。有人相信你,对你至关重要,他们不需要发表演讲,只要信任你就足够了。”
斯蒂芬·金在书中坦诚又幽默,向你毫无保留地讲述他的写作和生活,他还把许多小心思写在了带括号的句子里,效果大概跟自带弹幕差不多。
2.斯蒂芬·金的写作感悟和方法。在创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斯蒂芬·金遭遇了一场车祸,也正是因为这场车祸,让斯蒂芬·金彻底明白写作对自己的意义是什么。
1999年的夏天,斯蒂芬·金和往常一样外出散步,结果有一辆小货车突然从马路陡坡的坡顶冲下来,直接撞飞了他。因为伤势太重,辗转了两个医院,主刀大夫发现他右膝盖的骨头碎得像“一只袜子里装满了小石子”。斯蒂芬·金通过写作撑过了痛苦的手术。他说:“写作对于我,好像是一种坚持信念的行为,是对绝望的挑衅和反抗。为了站起来、好起来、走出来,快乐起来。”
最后斯蒂芬·金在书中分享了三个他的写作方法,对想要从事写作的人来说给予了极大的启发:
第一个方法就是关门写稿,开门改稿。斯蒂芬·金建议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关上房门下定决心,定好每天的写作目标,比如每天一千字,不达目标绝不开门。门把世界都关在外面,把你关在里面,你唯一要做的就是集中精力完成它。你坚持的时间越长,写作就会越容易。
关门写稿的时候,就是把脑子里的想法直接下载到纸上的阶段,你能写多快写多快,速度以自己能承受、不难过为标准。只要你写得足够快,自我怀疑就追不上你,起初的热情也就还在。写完第一遍稿子后先把它收起来,暂时忘了它,哪怕中途会很想打开来看也要克制住,隔一段时间来改第二稿,总共这么两稿也就够了。
开门改稿的核心就是找到一个你的理想读者,然后检查出原文中的大漏洞,并且删掉故事本身之外的枝枝蔓蔓。比如:第二稿的字数等于在第一稿的基础上减去10%,才算比较合理。
第二个方法就是口语化写作,准确描述。口语化写作可不是一个从书面语退化的过程,而是一个挣脱的过程。它的核心不是从概念到解释再到举例的这个书面逻辑,而是回到日常表达的天然逻辑。
你平时怎么说就怎么写,用你想到的第一个词,只要这个词生动适合就行,别刻意为了落笔时显得高大上,整一些大词虚词来代替你日常说话。对于如何准确描述,斯蒂芬·金解释,虽然描述始于作家的想象,但最终还是要落脚于读者的想象中。所以这个时候,分清主次,捡最重要的能吸引人的来写就显得格外重要。
你写少了,看的人仿佛近视眼,看不清或者看不懂你想表达的事物,写多了又会让人淹没在细节和意象中,要么就觉得你太啰嗦,要么就是可能看到后面忘了你前面到底想说什么。所以一个好的准确的描写,一般是由少数几个精心选择的细节构成的,首先浮在你心头的内容就足够代表其他一切了。
第三个方法就是如何把故事讲好,比你在落笔前情节构思更重要。真实的生活多半是没有经过构思的,很多精心的计划其实对真实生活的影响很小。从一开始就事无巨细地构思好整个故事的发展,当你落笔后写下来后再看,这个故事就会显得笨拙机械,毫无创造性。
斯蒂芬·金说,他每次刚开始写书的时候,通常只是些很简单的点子。比如故事把一群人放到某种困境中,先从一个挑战开始,然后观察他们如何竭尽全力逃脱出来的。情节构思就类似于你是作者,你可以操纵他们的命运,或者帮助他们从困境中逃身,结局你可能一开始就构思好了。
而讲好故事是指你是在观察每个角色,让你笔下的人物自己拿主意干自己的事,然后你只负责记录下来而已,这就导致了大多数时候,小说的结局也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写作不是人生,但它有时候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
晨星写于2021年4月3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