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分享了抑郁心境导致负性思维,同时负性思维导致抑郁心境。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促使他们试图研究思维风格与其他心理问题的关系。那些被极度孤独、害羞或严重虐待折磨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他们如何回忆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对自己的起起落落又是怎样归因的呢?
孤独。
孤独,无论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都是发现社会关系不如想象中的那么丰富多彩和富有意义的一种痛苦体验。在现代社会中,亲密的社会关系相对更少了,一项全美的调查发现,近20年来,值得与其谈论“重要事情”的美国人减少了三分之一。而且,自1980年以来,美国独自生活的人口数量增加了30%(2011年数据)。在我的身边也发现越来越多的大龄青年。(为什么呢?生理?心理?社会?)
感到孤独和被排斥。孤独是一种感觉。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我们身边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人懂我。作者认为孤独感是感到被某群体排斥、不被周围的人喜欢、不能和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像个异类一样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孤独也是会传染的。我理解的孤独是想找个人分享我的一些感受和体验,但没有人懂我的感觉。孤独具有适应性,可以向人们发出寻找社会联结的信号,这种联结有助于个体生存。
消极地知觉他人。长期孤独的人处于一种自我挫败的社会思维和行为的恶性循环中。他们消极的解释事件,认为自己给他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他们会因为不良的社会关系而自责并且认为绝大多数事情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他们也用消极的方式来认识他人。
负性的观点既反映也加重了孤独者的体验。觉得自己不具有社会价值,对他人抱有消极看法,这些都会阻碍孤独者采取行动来减少他们的孤独。孤独、抑郁和害羞有时会互相强化。
焦虑和害羞。
害羞是一种社会焦虑形式,其特征是过度的自我意识以及过度担心他人的想法。有些人具有焦虑特质而非一种暂时的状态。
怀疑我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能力。哪些因素会让我们在社会情境中感到焦虑?为什么有些人受困于自己的社会焦虑中?心理学家用自我表露理论解释,假设,我们都渴望用一种给别人留下美好印象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社交焦虑的含义,当我们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但又怀疑自己能否做到时,我们就会感到焦虑。
过分个人化的情境。害羞的,过分敏感的人或多或少地把一些偶然事件看做与自己有关的。害羞,焦虑的人还会把情境过分个人化,这种倾向会导致焦虑的产生,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会发展成偏执狂。他们常常会高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和评价。在第二章社会中的自我中,焦点效应解释了这一现象。我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的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并不止害羞的人会有这种错觉,每个人都会有。害羞的人可能相对程度更高一些。
健康、疾病和死亡。
有一句话是,“no作no die”。作者认为,工业化时代,至少一半的死亡是和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吸烟、酗酒、滥用药物和食用有害食品。以及压力下的应激反应、缺乏锻炼和不遵从医嘱等,这些行为往往埋下了死亡的隐患。
对疾病的反应。你能够觉察自己身体的症状吗?你会怎么解释这些症状?你会去治疗吗?相对于男性,女性更乐于承认自己软弱,寻求帮助。而“获得性治疗”的信息使病人更容易遵从治疗指导。比如有40%的存活几率,而不是有60%的不能存活的几率。
情绪与疾病。压力引起的负性情绪对健康产生各种影响。对于抑郁或易怒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在《生命的重建》这本书中,专门有一章节描写了身体的疾病和心理的关系。
乐观与健康。我们常说,人有时候不是生病死的,是吓死的。面对无法控制的压力,人被绝望感控制,失去了希望。绝望感最明显的表现是习得性无助。是指当动物或者人经历无法控制的不利事件时,ta们习得了被动的接受,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任何作用,丧失了意志力。悲观的解释风格更容易致病。而乐观主义者(对好事情进行稳定、普遍而内在的归因的人)更健康长寿。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积极的、充满希望的解释风格通常是一剂良药。比如安慰剂效应,积极信念的强大疗效。
当然,即使是乐观主义者,死亡率也是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