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八步骤时刚进书院,那时觉得除了新鲜还是新鲜。至于实质与内涵把握甚少。两年后再学八步骤,内心虽没有了期待,学完之后满满的收获与喜悦。
师父说修行是一项技术而八步骤三种禅修是一种方法论。是将法义落实于心行的一套利器。
书院的两年,几乎天天用八步骤,究竟效果如何?是不是观念心态生命品质有很大的提升与改变?我相信改变是有的,但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为啥效果不甚理想?我觉得主要是方法运用不当。反思自己的修学,能否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法义?虽然能完成最低要求,但学习的时候能否专注,既不昏昏欲睡又不心生妄想?我觉得并不容易,总觉得学完三遍就完成任务了。殊不知人和人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师兄天资聪颖,学一遍就能理解个大概。但是我做不到,所以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学习法义。不求多少遍,只求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
对所学法义是部分还是全部接受,是欣然接受还是勉强接受?是偶尔用一用还是经常运用,是刻意去用还是任运自如?我觉得这也需要深思。状态好的时候,学的扎实的情况下,就欣然接受并主动去用,反之就很不理想。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我觉得还要取决于自己的认识。虽然早早的学了离三过具六想。我却没把自己是轮回中的重症患者这一铁律转化为我的认识。固然重病缠身,但病还没发作的时候,依然自我感觉良好。或许习惯于享受短暂的快乐,习惯于自我催眠与麻痹。习惯于五浊恶世的臭气熏天。
《扁鹊见蔡桓公》中扁鹊几次三番提醒蔡桓公,比如“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恐深,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益深”,蔡桓公并没当一回事。或许还没感受到病痛,所以觉得自己没病。扁鹊最后一次见蔡桓公转身就跑,因为扁鹊知道桓公已病入膏肓,非金石良药所能医治。当时学这篇文章时曾讥笑蔡桓公,现在想想自己和蔡桓公是多么像,虽有病就是觉得没病。或者明明知道有病,宁可选择逃避也不治疗。
成功学有一种说法“凡事都讲究方式方法”,方法固然重要。我觉得态度更重要。我发现我很难做到真诚认真老实。这或许和大环境有关,师父也说现在是一个不真诚不认真不老实的时代。可学佛学什么?成佛成就什么?虽然大环境不如意,学佛不就是激浊扬清,虽然人心不古,学佛不就是断恶修善?要不怎么说学佛是一人与万人敌?
有位营销大师说过成功靠99%的态度加1%的能力。我对这种说法举双手赞成。试想没有态度或态度不端正,做啥都做不成。世间与出世间法理上都是相通的。
因为不真诚就不会认识到学佛就是调心治病,不认真就不会把法落实于心行。不老实就不会按导师施设的模式去做。想想自己所做所为,正因为没觉察到自己的病,所以有时候把学佛当做人生的点缀,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或吹牛炫耀的资本。
因为不认真,八步骤前三步就做不到位,就不能树立正见,故而不能认清真相。就不能用所学认识重新审视人生,就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就不能摆脱不良串习,不摆脱不良串习,于法不受益,就觉得学佛没用,故而就没有动力。久而久之就形成恶性循环。
因为不老实,就不能按导师施设去做,比如不做定课,或做定课没有质量,就不会有定力,不做义工,或偶尔做做义工,对慈悲心就没有体悟。四处攀缘的结果,更是表面上啥都懂实则啥都不会。所以要想于法受益,必须要具备真诚认真老实的修学态度,只要态度具备,方法得当,何愁用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