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老家屋顶
我的老家在荥阳北邙黄河岸边,
小时候,
偶尔遇见黄河断流,
我们可以直接趟着黄河过河,
(当时心里想,我这么小也能过黄河,没什么难的嘛)
黄河断流的时候,
最深的水也才到脚脖子的位置。
每年夏季汛期,
上游洪水泛滥的时候,
是下游老百姓免费捞鱼的大好时节。
有时候不单单是逮鱼,
河里还有西瓜、烟、饮料、方便面、桃子,
超市里有的,
河里都有,
夏天地里有的,
河里也有,
当然这些不常有,
常有的是鱼。
为什么汛期会鱼多,
因为汛期洪水流量增大的时候,
河底的泥沙都被冲起来了,
水成了泥汁儿,
水里缺少氧气,
鱼就都浮起来了。
那时候还没有手机,
通讯基本靠吼,
流鱼的消息全靠人传人,
口口相传。
那是通往河边的路是山路,
没有大路,
没办法开车,
也没有车,
往返黄河边全靠走路,
夏天鱼捞上来以后,
必须马上送到家里,
要不就臭了。
运送全靠人扛,
家里没有冰箱,
保鲜全靠家家户户的水窖
(就是西游记里猪八戒在水窖里背乌鸡国国王尸体的那种),
这么“艰苦”的条件,
但每年夏天的流鱼时节是大家最欢乐的时光,
比过年要开心。
只要有一点点流鱼的消息,
夜里也能看到黄河岸边星星点点的矿灯灯光,
尽管河边的草丛里布满了能吃人的蚊子和偶尔出现的蛇。
“逮鱼摸瞎,
耽误庄稼,”
经常会有黏糊逮鱼的男人被自己的老婆埋怨,
但,
每年夏天逮鱼的那几天是村里老少爷们最开心的日子。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是很危险的行为,
当时时常有村民因为水流太急,
直接被冲到下游的花园口,
甚至还听说有内裤都被冲掉,
赤裸着回家的。
小浪底建成以后,
黄河没再断流过,
我们再也没有趟着脚脖儿深的水就能实现横渡黄河的“壮举”,
小浪底调水调沙也不是每年都有,
流鱼、逮鱼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想起小时候逮鱼的故事,
只因今天看了公众号“学时堂”上一篇有关小浪底的文章,
名为“万里黄河孟津蓝之小浪底”,
分明能感受到,
作者对于小浪底的那种浓厚的感情,
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
讲述了小浪底的前世今生。
“学时堂”是大学学长赵乐乐做的公众号,
主要是一些专业知识,
赵乐乐是洛阳导游行业深耕多年的专业导游,
公众号发了很多关于洛阳的故事,
比如说与洛阳有关的10个成语,
西汉到北宋历代皇宫皇宫正门浅谈,
很专业。
说到这里觉得为一件事感到惭愧。
大学时每一年四月份的牡丹花会,
学旅游的同学们都会在洛阳当地带团做地接,
那个时候自身的知识储备很少,
只是了解个大概就窜出去开始带团了,
自身的那点儿知识储备应付一下从农村来的大叔大妈还好,
有一次我和旭升的洛阳的一日游旅行团里有一对认真的职业学院老师,
我俩被他们问的是各种词穷,
一个也答不上来,
送团前,
老师语重心长的对我们俩说了一番话,
就像在教育他自己的学生,
“你们两个大学生讲的还不如我自己的学生,
趁着大学时间好好学习,
打好基础再出来带团。”
今天在管城区某小区卡点执勤的时候,
有一个小伙因为没有出入证,
出不了小区,
让帮忙买几瓶雪碧,
举手之劳的事,
同事欣然答应帮忙,
买回来以后他非要给我们2瓶,
说给我们买的有,
执意推脱没能推掉,
中午回来的路上觉得今天的天气是真好。
昨天执勤还帮那个小区阿姨买了包糖;
想起来之前有一次开车在高速上,
后车鸣笛闪灯,
提醒我油箱盖没有关上,
这些暖心的事总是能让你觉得,
人间值得。
今天猛然发现这几天每一次写文章的时候,
都是以今天当下的见闻、思考,
结合以往经历、知识,
进行的一次再搜索、再复盘,
这个过程很神奇,
是把你以往思考的东西解剖开再次思考,
把以往没有思考的东西重新拿出来用今天的眼光再加以思考。
晚饭用一点点南瓜和大米做了南瓜米糊,
好看又好喝,
老妈说年前家里有好几个很甜的南瓜都扔了,
因为不知道怎么吃。
这个假期待在家里,
把很多原来只知道一种做法的菜换了一种甚至两种做法,
就有了更好吃的味道,
日子,
还是那个日子,
菜还是那个菜,
烹饪的方式不同,
便有了不可思议的结果,
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