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固柢时为什么有时候肢体乃至整个身体会僵硬,而有时候肢体乃至整个身体会放松?最近练固柢总想探寻练固柢中肢体僵硬乃至身体僵硬的形成原因,能够放松又是什么原因,怎么做才能放松?“松”与《太极拳术十要》中的用意不用力又有什么关系?最近在练固柢的过程中对这些疑问的点点体会如下:
一, 肢体僵硬乃至身体僵硬的成因:
1、肢体乃至整个身体会僵硬,在于部分肢体在用力,那么肢体的这个力是怎么形成的呢?有时候自己紧张或刻意调整平衡时会用力,紧张时感觉腹肌在收紧,有时候刻意调整平衡时感觉自己的嘴巴甚至是牙齿都是在用力的,颈、肩、肘、手臂、腰、胯、大腿、小腿、脚踝、脚掌甚至是脚趾都在用力参加与调节平衡,正如姚老师所言,初练固柢大多都用肢体调节平衡,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身体的应激性反应吗?
2、用力时肌肉、筋骨紧绷,气也容易随之上涌,气越上涌心越随之上提,最后感觉气血好像要滞留一样,这可能就是《太极拳论》所说的拙劲吧。
3、僵硬在于紧绷在于用力在于拙劲,用力、拙劲源于紧张或刻意的调整平衡,我为什么会紧张或刻意调整平衡?问题的源头在哪里?寻根溯源,扪心自问细细的想,自己的心好像很在意着什么,担心着什么,追求着什么从而放不开,放不下。这大概就是姚老师所说的我太在意身体的平衡,太在意中正这一结果(收获)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担心自己做不到平衡做不到中正,甚至担心自己会摔倒等等后果,这种自觉不自觉的追求结果(收获)的心理在自我对抗,自我否定,自我局限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心提的老高老高的,直至提至胸口不能再往上提为止,切身体会到提心吊胆这句俗语,甚是形象,与此同时还消耗着我的自信和体力,正如姚老师所言,事情还没开始做自己已经将自己折腾的差不多了,哪里还有信心和力气做下去呢?
二,问题溯及于此,也渐渐明白了练固柢时姚老师为什么时时口授引导我们用意不用力了。那么何为 “意”呢?
1、谈到“意”结合最近学习王阳明《传习录》的心即理可能容易理解一些,《传习录》原文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这刚好正中身体僵硬成因的源头。一方面心中求着平衡,向着中正倒也没错,错在于现阶段身体各方面条件还达不到,这样无异于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正如姚老师的那个形像的比喻即现在应该顺其自然先摘够得着的果实(收获),高高在上的果子先放一放,那是飞鸟的粮食,留给飞鸟。另一方面基于现阶段身体各方面条件,顺其自然持续练习就好了,哪里有还没有开始耕耘就想着收获呢?如果一味的追求结果(收获)这本身就违反了中正安舒,顺其自然的原则。
2、那我这个心发在哪里呢?一句用意不用力真是令人费解!还好反复听到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有所启发,《十三势行功心解》中“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和“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二句最是受益。结合心即理和这两句慢慢体会,现在理解是先把自己的心收回来,静下来,为后面放松身体,气息下沉营造条件,心发于调吸上,使自己沉下来,静下来。气沉收腹以至腹和腰放松,腹中浊气排净,不使拙劲滞留,心能安、能静与身能安能舒合二为一这才应该是心的发端处。
3、至此大概了然这用意不用力中的“意”即心之发端处了,原来还是在心上,在调整呼吸上,即以心行气,以气运身,难怪有时在练固柢时虽然调节平衡了,不经意的呼吸还会引起上下的浮动。正如《太极拳术十要》第六要中“用意不用力”所述的一样“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练固柢也一样如果不用意而用力,很容易发生浮动而站不稳。
理解和体会“用意不用力”至此已不禁兴高采烈!再一次体会到姚老师谆谆口授的用心良苦,同时也重新认识到了《固柢机器人理论基础》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感谢感慨姚老师为《固柢机器人理论基础》精心选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