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读书摘句”?
2个关键词:读书、摘句;
既喜欢读书,也喜欢摘句,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触动自己的句子和片段,直接摘抄下来。
为什么要读书摘句?
喜欢读书,就读了。
有时候会按照书单读,更多时候是去邂逅一本书。
每次读,书的类别不一样、读书状态不一样、自己的理解和吸收也不一样。就我对自己观察了一下,其实也就是3类:
1、工具书,这里边又分为2个小类别:
一种是结构清晰明显的,读完之后可以愉快地直接按照作者的讲述目录,形成思维导图或者结构性强的笔记--比如刘津的《生命蓝图》,赤羽雄二的《零秒思考》;
另一种是很散的,它确实在讲述某个专业领域的东西,但它是日记、或者阶段性的感悟整理、或者以故事和对话的形式来讲述,整本书有一个主题,但具体在讲什么,需要自己去组织的--比如服务设计领域茶山的《服务设计微日记》,心理学领域岸健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
2、整本的文学/故事:
可能是单线描述,比如马克·李维的《偷影子的人》;
可能是多线进行的,比如巴克曼的《外婆的道歉信》,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
3、诗歌/随笔/散文/小故事集:
不管作者写的是什么,总之是合集,比如池莲子的微小说经典《在异国的月台上》,松浦弥太郎的各种《100个基本》,更别说诗歌散文类了。
不同的类别,带给我们的不同的感受和功能,备忘的我们会有不同的方式来做笔记、写读后感、再不然忘掉它。
为什么摘句?
就我个人而言,我经常摘句的是上面提及的第2、3类(第1类会有其他做笔记的方式)。
这些内容对我来说不是功能性的,阅读它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感性的社交,就像对话,我需要先听懂对方说什么,抓住重点或者我想回应的点,才会回应和产生交流。
摘句就是我“抓重点”、接收“触动我的、我想回应的点”的方式。
交流中不一定对方表达了,你就能立刻get到,并且给出你的看法,常常是:
1、有意思,还可以这样?原来是这样?
2、共鸣,我认同你这句话,它说出了我想说而没说的,触动到我;
3、难忘,这样的细节/片段/描述,就是很难忘,不管是在这个故事里还是在什么场景,总之它走进我心里了,还跑到我脑子里了;
4、不明觉厉,这是什么意思?好像有道理,别人也说这很经典,但我还不了解,只是觉得很厉害。
这个时候,我会选择摘句,直接摘录下那个片段----
没什么特别目的,就像在海边散步捡贝壳,在山林漫步采野果,只是摘录;
如果刚好想到什么,也许会顺便写写自己想到的、看法、或者事例补充、个人的故事分享,都有可能,但前提是,先摘下来。
如何读书摘句?
这是一个有趣的过程,我用这3种方式:
1、在线标记
· 我喜欢用微信读书看电子书(这不是广告,是我个人习惯),在上面直接标记就好,它会自动归档,可以反复查看;
· 导出来,自己编辑一下格式(这个过程相当于又回顾了一遍情节,回味了一下这个片段),分享到各个平台(我在简书发的《读书摘句》文集的文章,就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的摘句分享);
· 还可以标记的时候写想法,这个标记和想法会被其他阅读这本书的人看到,同理,你也可以看到别人的标记和想法;
2、摘抄
不管是读电子书的标记,还是读纸质书,摘抄到自己的本子上,也是很有趣的。
在这个键盘时代,提笔写字,慢下来,一笔一画踏踏实实,可以思考也可以不用思考,只需要重复,直到一张白纸上的字渐渐多了起来,写了字的页多了起来,齐齐整整的本子变得蓬松折旧起来,也是一种特别的乐趣(我才不想承认是因为自己文具控,笔和本子买多了得用掉呢,但这也是一个方面啦);
3、彩色便利贴记号
这是读纸质书的特有方式。
以前喜欢直接在书上折角、划线、直接写在书上。我记得初中的时候这么干过,我同学借了我的书还给我时还说:第一次看到有人看完一本书还写评语的。其实那不是评语,只是自己的感受啦,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会去标记它;
现在喜欢用彩色便利贴:
· 遇到触动的句子/片段,在那里贴上便利贴;
· 可以在便利贴上写想法也可以不写;
· 便利贴一定要朝右边(反正是翻书那边)露出2mm左右,这样既不会在书籍整理时轻易碰掉或者折角积灰,也很好地标记了打动你的地方,可以说是你读这本书的“心动地图”。
而且当你不想要这本书的时候,买给二手书店(主要是多抓鱼)或者送人的时候,书也很干净清爽,更加方便它的下一任主人享用它(或者卖了结算的时候因为看起来比较新,没有过多痕迹,多给你换点钱)。
以上,就是我个人的一些读书摘句习惯啦,摘句是我做笔记的一种方式,其他方式,下次整理后再分享。
你读书,喜欢怎么做笔记呢?也会和我一样摘句吗?欢迎评论里告诉我!
阿树笔记:情感洞察者👓 读书爱好者📖 在简书分享我的小故事和生活感悟,愿我们一起成长,成为那个自己喜欢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