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心怀鬼胎的赵武灵王通过给秦国施压的方式,迫使秦国立赢稷为新君。
显而易见,赵武灵王之所以把一个在秦国国内毫无根基的透明人立为国君,不过为了火上浇油,让原本就乱作一团的秦国乱上加乱,然后他坐收渔翁之利。赵雍的这步棋不可谓不高明。
然而,最终赵雍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他低估了宣太后的能力。
正如赵雍所期盼的,秦国确实发生了内乱,且声势浩大,但宣太后凭借着弟弟魏冉的支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铁腕平乱。
或许睿智的宣太后早有预判,所以叛乱来时,才能有备无患,瞬间铲除叛乱;而反观赵雍,着实地做了一场黄粱美梦,可谓竹篮打水,一场空。
“季君之乱”之后,赢稷终于坐稳了秦王的宝座,魏冉用铁腕稳固了赢稷的王位,因此生威大振。不得不说,魏冉为秦国政局的稳定立下了汉马功劳,也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赢稷之所以能够坐稳宝座,离不开其母宣太后、魏冉,乃至樗里子的鼎力支持,权力自然要与大家分享。
所以,在秦昭襄王继位之初,由其母宣太后执政,魏冉和樗里子共同辅政。
宣太后掌权后,开始重用外戚,她大肆的任用自己的亲信、族人,让他们身兼要职,构建起以家族为核心的权力中枢,强化了王权与贵族势力的联结。虽说因此引发了外戚专权的争议,但也确保了政权的稳定过渡和新王初期的统治权威。
首先,他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公子芾和公子悝分别封为泾阳君和高陵君,将她的两个兄弟魏冉和芈戎封为穰侯和华阳君,同时任命娘家族人向寿为秦国宰相。
公元前304年,即赢稷继位的第三年,加冠成年的赢稷宣告自己已经成人,并开始亲自参与秦国朝政,但由于外戚干政,嬴稷的政治主张一直得不到施展。
而此时的宣太后始终把持着朝政,并没有放权的意思,虽说在宣太后和魏冉的所谓帮助下,嬴稷可以决定秦国一些基本的国策,但他的权力一直有被架空的趋势,这时的赢稷实际上就是位傀儡帝王。
在此期间,为了巩固后族在秦国的权位,对外,魏冉采取舍近求远的战略,以扩大其私人封邑。对内,反对秦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客卿制度,使本家族的人掌握朝廷内外大权。如华阳君初为将军,后任丞相。高陵君、泾阳君均任要职,参与朝政。
而魏冉在樗里子死后,一生四次担任秦相,时间长达28年之久。
而且,随着秦国疆域的扩大,宣太后家族在朝廷上的权势也日益扩大。他们是全国最大的封君地主,在朝中擅权专政,削弱了国君权力和中央集权,时人称穰侯、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为“四贵”。四贵之家“富重于王室”,甚至“妒贤嫉能,御下蔽上,以成其私”。
在宣太后当政的这40多年中,她始终是秦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形成了秦国上下只知“有太后、穰侯、高陵、华阳、泾阳,不闻其有王”的局面。
面对这样尴尬的局面,秦昭襄王因势单力薄,也无能为力,他自己也认为他对国家大事做不了主,必须“旦暮自请太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昭襄王无论在心智还是头脑上都越发的成熟,他对权力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够独立地行使秦国大权,因为自商鞅变法后,秦始终是权力高度集中于国君之手的。
所以,渐渐的,嬴稷对于宣太后等人把控朝局的行为愈加不满,且开始无法容忍母后长期临朝专权的政治局面。
就在赢稷一筹莫展之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地结束了宣太后长期左右秦国朝政的局面。
那么,这个帮助赢稷在继位41之后终于可以独掌大权人是谁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