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章节中,我们介绍了提升阅读速度的三种方法(详见《阅读的真相:你的阅读力比想象得更强大》)。今天我们来说说,在保证阅读速度的前提下,怎么样才能做到阅读理解力和速度齐头并进。
其实很简单,也是三个方法。
设立阅读目标让关注更聚焦
《快读阅读》的作者东尼·博赞曾作过这样一个测试,来验证阅读目标对理解力的影响。结果发现,确定目标后,对本文的阅读记忆和理解都增强了。
在实验中,他选取了学历、年龄相当的两组人群,分为A组和B组,给予他们相同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时间;唯一不同的是,两组所被告知的测试范围不同。A组被告知,要测试材料的所有内容;而B组则被告知,只需测试和主题相关的两三个问题。
但其实,两组所进行的测试,范围都涵盖了全部材料。结果显示,无论是和主题相关部分,还是其他部分,B组的成绩都要好于A组。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拥有了阅读目标后,它就像一个钩子,把其他相关内容都拉拢过来了。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心中有需要解决的问题时,对其他相关信息的获取和吸收会变得更为敏锐。
Tips:如果你不知道阅读目标如何设定,不妨参考以下方法:
1. 将2W1H的答案设为目标(适用于方法论类型的书籍),即探寻本书主要讲的是什么(what),为什么是这样(why),具体怎么做(how)。
2. 将对六要素的确定设为目标(适用于以记叙为主的故事类书籍),即确定本书所描述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也就是探寻故事的主要脉络。
用引导物,加强专注度,避免错行
用引导物来指引阅读,比如用一支细头铅笔,逐行划过文本,并让视线追随笔尖的运动,你会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和理解力都得到了提升。
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擅长做追随运动。曾有人做过眼部运动实验,来考察有无引导物对眼部运动的不同影响。他先让测试者想象眼前有一个直径30厘米左右的圆,并让自己的眼睛沿着这个想象的圆的轮廓运动,结果显示,他眼睛运动的轨迹并不是一个圈,而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
但当有人用手指在测试者面前画圆,让他跟随自己指尖运动时,发现这回测试者眼睛的运动轨迹更接近一个圆整的圆。
这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视线没有引导物时,更容易发散,不易于聚焦,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在阅读时会不知不觉错行的原因之一。但当我们的视线有指引时,不但更易于聚焦需要阅读的内容,避免错行,加快阅读速度;同时也会提升我们的专注度,提升吸收理解力。
做思维导图,让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知识的吸收是旧知识勾连新知识的过程,所以,若我们在学习新知识前,能将相关的旧知识整理成思维导图,做一个梳理,那对新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了更快地唤起与主题相关的旧知识,我们可以先对学习材料做一个“鸟瞰式”阅读:看下标题,扫视下目录、前言,以及文本中黑体等特别标注的地方,对书的主题做到“心中大致有数”。
接着快速调动记忆里的过往知识,比如你准备学习关于二战的知识,那么可以回忆下之前关于战争的知识,譬如战争发生的原因、参与的国家、战争的结果等等,将这些信息迅速整理成思维导图。
然后,再想一想,关于这个主题,你还有哪些疑问?希望从本次的学习中,获得哪些答案?带着这些疑问,开始阅读本次的学习材料。
最后,将本次阅读获取的新信息补充在已有的思维导图上;也可以根据新内容重做一张思维导图,再将新旧两张合并。
制作思维导图的好处是,不但能将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和梳理,同时也便于今后的复习和知识的不断内化。
那么,思维导图又该如何制作呢?一幅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便于学习和记忆的导图,要包含哪些内容,具体又有哪些步骤?在之后的章节中,会向你一一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