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如何给孩子上好一堂国学课(1)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和后面的《教约》相辅相成,都是王阳明教育思想的呈现,前者是纲,后者是目,前者是知,后者是行,二者必须并驾齐驱,才能知行合一。两者说的是,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者,怎样才能为孩子上好一堂国学课。这件事的难度很大,即使在明代,许多孩子也不喜欢受教育。王阳明在这里给出了一个教学大纲,这份大纲,以“良知”为纲,以“致良知”为目,白描了一堂真正的国学课。
国学课的目的是什么?即是说,我们通过国学课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来,孩子学完国学课后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是王阳明国学教育的大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大纲中的这八项品德就是孩子应该具备的,放到任何时代,它都有绝对的生命力。
孝悌是人在家庭中的良知呈现,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石,而且很容易做到。我们最开始接触的人就是家庭成员,父母兄弟姐妹,如果在家庭中都无法呈现孝悌的良知,那无论如何都不能保证你到社会上会是个有良知的人。
所以孔子说,孝悌是为仁之本,为何是本?第一,它容易实现;第二,它是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致良知的场地。人生,一定要开好局。
忠、信、礼、义、廉、耻,是我们再社会中良知呈现出来的条目,尽自己心力为他人,是忠;不欺自己不欺他人,是信;懂得礼仪之术,并发自真诚地呈现,是礼;随情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是义;洁身自好,是廉;有羞耻之心,是耻。
这八种品德,并非是我们后天所学到,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它们就藏在我们心中,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把它们呼唤出来,呼唤它们就是在呼唤良知。如何呼唤它们呢?
第一,吟咏诗歌——情感培养
吟咏诗歌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志趣,也是为了在吟咏中宣泄他们的精力,在音律中抒发他们的抑郁之情。孩子有旺盛的经理,还有与生俱来的情感,无论是精力还是情感,都需要外放,诗歌恰好能做到这两点,诗歌本身就是充满情感的人类发明,以这种发明来激发出孩子自有的情感,就是在帮助孩子致良知。
第二,学习礼仪——行为培养
通过学习礼仪,不但可以端庄仪表,也是为了在打躬作揖之中活动血脉,在叩拜屈伸之间强健筋骨,这仍然是让孩子通过一种美好的方式宣泄他们的精力。
第三,劝勉读书——智慧培养
通过劝勉读书,不但可以开发他们的心智,还可以在反复讨论中存养心体,在褒贬讽喻中宣扬志气。
吟咏诗歌、学习礼仪、劝勉读书必须顺导他们的志趣,调理他们的性情,消除他们的鄙陋吝啬,化去他们的粗劣顽皮,使得他们的行为日渐符合礼仪的标准而不会感到辛苦,心中不知不觉变得中正平和。这就是先王立教的深刻含义。
最后,用这三种方式呼唤孩子们的良知时,一定要有这样的意识:儿童天性喜欢玩乐害怕拘束,同时他们也有向上的良知之心。避免他们的害怕,关注他们向上的良知之心,就是教育正道。
孩子本有吟咏诗歌之心,本有学习礼仪之心,本有读书求知之心,既然有这些心,你只要把他们引导出来即可,不要像对待囚犯那样对待他们。正如牛的本性就是喜欢吃草,可你非按着它的头来吃草,这就麻烦了。扼杀孩子的天性,等于犯罪。
教约——如何给孩子上好一堂国学课(2)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是教育思想,《教约》则是教育实践,就像是在教导我们如何给孩子上一天课。
第一部分:温故。这个温故可以看成是前一天的反省或思想总结。主要内容集中在品德上:首先是孝,在家时热爱亲人、尊敬长辈之心是否真切而没有懈怠。其次是礼,在使得父母冬暖夏凉、早晚请安的礼节上,是否能够躬身实践而没有遗漏;在街上行走时,是否注意礼节而没有放荡不羁。最后是诚,一切言行心思,是否欺天罔人未能做到忠信笃敬?这些思想内容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已经足够,孩子致良知,就是孝、礼和不要欺骗。
第二部分:吟诵诗歌。整理仪容,平定呼吸,使得声音清晰明朗,节奏均匀,不急不躁,不散漫不嘈杂,不气馁不畏难。时间久了,就会感到精神舒畅,心平气和。这个部分特别重要,很多人都觉得吟诵诗歌是学知识,其实吟诵诗歌,还能锻炼身体和浩然之气。
第三部分:学习礼仪,按照分组的办法,让学生们互相观看对方,以此来提高自己。
最后,老师一定要记住的是,传授孩子时留有余地:根据学生的资质,能认识两百字的只教一百字,让学生的精神力量有所富余,便不会产生辛苦厌烦的情绪,反而会有收获的喜悦。
一天的课程可大致分为:考察学生的品德——让学生背诵课文——教导礼仪和其他课业——讲授课程——吟诵诗歌。
这就是一堂最好的国学课,它的时间是一天,不停地重复这一天,就能锻造出传承传统文化的新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