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晓伟 1601402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读论语必兼读注。历代诸儒注释不绝。论语的不同时代的解读是一个时代对于它的一种特定的诠释。作为一个现代人对论语进行的现代性解读对于今天我们传承民族文化、提高自身的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论语文本的理解可能会因当时历史环境的改变而有一个时间的距离。这恰恰使我们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释与利用成为可能。经典著作并不会因为脱离了原始的关系而失去其意义与价值。对于经典文本的解读并不是对原有情境的重建。经典文本包含着一个历史精神。这个精神与现时生命的思维层面的沟通即是我们经典解读的意义。作为理解的精神是以一种更高的方式在自身中把握了经典文本的真理。
今天我们的解读者与作者有一种历史的时间的距离,这是一种不可消除、不可弥合的差异。这个差异与距离并不是必须被克服的东西。相反,它使理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可能。历史时间的距离是被传统、习俗等等的连续性、开放性所填满的。这种连续性使得文本可能向我们呈现出来。当我们面对经典文本时,这个文本就是引起了历史兴趣的文本。它的永存的意义才可能客观地被认识到。经典文本作者所理解的肯定比解释者要少。文本的意义是超越性的,超越了作者所理解的范围。这正是经典文本最具有魅力的所在。传统的经典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础,成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质与文化个性,承载并涵养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儒家的经典往往是通过百姓日用之实的问答来突显人文理性精神,以期达到对人自身的塑造,进而到对人生、世界、宇宙的正确对待与把握。论语是在中国历史中产生并发展起来,也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论语这部经典历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伦理各个领域中起作用。
论语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内在的见证者与推动者。论语需要我们去解读,进行现代意义的解读。希望大家能够充分重视〈论语〉这部书。在新的时代读出其现代的意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