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期在团队的陪伴中,在相互的唤醒中,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共读即将结束。陈大伟老师提出的观课议课要以人为本,让黉学和美团队在观课议课中学会去理解,去倾听,去同理,改变了听课评课的样貌,加快了自身专业成长,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共在同行,共同追求更加理想的课堂,共同朝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前期的阅读,教研组秉持“做中学”的理念,边读边实践观课议课的理念与方法,但考虑到老师们的接受力和负担量,没有按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记录表进行观课议课;也因为这样,本次的共读还是属于比较浪漫的感性阅读,并没有深入到课堂,深入到教研,深入到教师的内心,更不要说行动了;更因为浪漫的感性阅读,对陈大伟老师书中的一些问题,就出现了“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能做”,更多的是“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问题。
可能是多年深入一线,与一线教师交流的原因,本书在内容设置上分为“上篇”“中篇”“下篇”,其中“上篇”是观课议课推进的理念与实践,“中篇”是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的问与答,“下篇”是观课议课的过程与成果的回顾。上中下三篇的安排部署,不仅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还回答了“为什么”和“从哪里来”的问题,帮助读者厘清认识上的难点,清晰地理解观课议课,为实践观课议课,加快专业成长做了全面的指导。
“中篇”内容,所提出的问题几乎都是我想问的问题,就好像陈大伟老师坐在面前一般,对我的困惑与不解都明镜似的,每一问答都让我深切地体会到云开雾散、豁然开朗的感觉。在阅读《问答五:怎样观察和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和《问答六:如何填写和使用观课议课记录表》,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如何让观课议课形成带的有的东西?”
《问答五:怎样观察和学习名师的课堂教学?》,这是所有一线教师的疑问。就如同问题描述的“我们都喜欢观察名优教师的课堂教学,希望从名优教师身上学到更多好东西。可是,很多名优教师的课看着很好,但我们就是学不会、做不到……”是啊,小学语文界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法”、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窦桂梅老师的“主题语文”、薛法根的“组块教学”……这是我们无法学习,更是无法照搬照套的。我没有机会亲眼目睹上述大咖的课堂教学,单凭其录像课和教学设计,甚至是教学片段,都让我惊叹不已,激动不已,向往不已。也曾尝试模仿迁移一下,但却是东施效颦,效果不好不说,最后弄个“四不像”。所以,很多观摩名优教师的课,特别是观摩大咖的课的教师,都有“听课时激动,下课时感动,回家时一动也不动”的培训学习现象。那么,名优教师的课是不是佛祖的光环,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看,更不可拥有?如果可以学习,那么要学什么?陈大伟老师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不仅要观察名师的教学行为,而且要体会名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观念、假设和思维;要学习行为背后的理论、决策,学习可学可用的教学策略。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学习名师课堂背后的观念、假设、思维、理论、决策?这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专业阅读和教学实践。只有在同一高度,或是接近同一高度才有对话的可能。因为井里的青蛙是进化论如何也无法理解小鸟看到的世界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长期阅读,长期实践的教师,才能发现教学的真问题,才有深度的思考,才有思考不得的那份念兹在兹的焦灼感。教育是一种点燃,教育是一种照亮。名优教师的课就成为照亮这些老师的课堂,成为点燃这些老师的光亮。这时,名优教师课堂行为背后的观念、假设、思维、理论、决策就成为观课教师与授课的名优教师之间的共同话语系统,就成为同频共振的东西,这时的观课议课就形成带的东西。
与高人来往,与能人共事,与福人相处。要形成带的东西,还需要听取名师的教学分享,争取和名师对话。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曾说,没有什么比一个好理论更富有实践性了(这句话反复阅读后还是理解不透彻,通过昨天晚上请教了陈老师后,知道这里的“好理论”指指导课堂教学的大概念)。学习名师的课是得“鱼”,了解名师教学背后的理论和依据是“得渔”。所以,陈大伟老师还提倡: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和名师对话。针对效果理想的教学行为,询问名师“你有过什么样的思考”“你做过哪些准备”,从中了解效果理想的原因,找到达成良好教学效果的条件,为自己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基础、创造可能性;针对自己不明白或存在疑惑的问题,可以先说“我注意到课堂上有这样的现象……”,然后再用“请问,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讨教,以挖出现象背后的原因,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在与名优教师对话的过程中,就是顺应和同化的过程,就是知识重构的过程,就是教师生命拔节的过程,就是将观课议课形成带得走的东西的过程,当然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在《问答六:如何填写和使用观课议课记录表》中,陈大伟老师针对具体的记录表进行具体细致地指导。在指导观课议课记录表第五栏“议课的建构”时,陈老师倡导从集体建构的角度出发,建议主持人用这样的话语引出该栏的内容:对xx问题的讨论,我们的收获是……,可以改变的是……”“对xx问题的讨论”说明观课议课是针对问题的,是针对观课者观课时的问题来讨论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观课议课参与者的专业成长。“我们的收获是……,可以改变的是……”在说明在观课议课时教师的收获,同时为理想课堂建设贡献智慧。这些就是观课议课中形成的带得的东西,是教师专业成长在每一次观课议课的具体表现。
王阳明的弟子陈九川学识渊博,做事却十分慌乱。为此,他感到不解,就去请教王阳明:“平日里感觉自己学的知识都能掌握,但一遇到事,就乱了手脚,这是为何?”王阳明笑答:“人须在事上磨,做功夫,乃有益,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无论做什么,只有经过磨炼,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有所成就。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陈九川的问题,或者现在就是“陈九川”,但更多的普遍的是比陈九川的问题更加严重。《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共读即将结束,但教师在观课议课的专业成长却才刚刚开始。只有将观课议课的理论付诸实践,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才有可能实现,阅读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带得走东西。
教师的幸福在于自身的专业成长,在于学生的茁壮成长。为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黉学和美团队将继续共在同行,共赴观课议课的诗与远方。
202.12.25